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新路径研究
章小明
江西省瑞昌市中等专业学校
引言:
“我国汽车工业应跳过用汽油柴油阶段,直接进入减少环境污染的新能源阶段”,这是 1992 年钱学森先生写给国家的信,直接提出了新能源这一概念。在 2025 年,国内新能源产业将进入从高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新阶段,使得新能源汽车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凸显了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在相关学校今后的教学中,需基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教学计划,保证所培养出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所需。
一、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作用
随着全球各个国家对于环境问题以及能源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推动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在2024 年,国家能源局印发《2024 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更为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先决条件。从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作用来看,其可使得中职学校所开设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在内容上增加我国的前沿技术内容,例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科技创新以及我国相关的支持政策等,提高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并且改革课程促使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提高了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使得学生的专业素养满足今后岗位工作要求。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改革更可结合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需求开展人才培养,满足了产业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1]。
二、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新路径
(一)改革教学内容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在过去的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时效性不强的问题,仅以常规的新能源汽车知识以及过往的政策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缺乏行业前沿知识,不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保障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中职学校可从教学内容的改革入手,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在课程内容改革中,可将课程打造为模块化体系。第一个模块为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将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第二个模块可为专业核心知识模块,将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实践教学为主;第三个模块可设计为专业拓展内容,以行业热点与前沿技术为主,例如固态电池技术、超快充技术、高阶自动驾驶技术以及智能座舱与车联网技术等;第四个模块可为课程思政模块,将立德树人以及职业素养等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为学生讲述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的相关政策等,例如《2024-2025 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等,使得学生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的同时更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2]。
(二)改革教学方法
1.数字化教学
在传统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受到落后教育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情况,仅利用为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要求学生进行操作为主,教学模式的针对性与生动性均不强,是影响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在2024 年国家出台汽车“以旧换新”相关政策之后,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市场消费,并且我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具有明显提高,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增长。在这一背景之下,教师在开展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将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重点环节,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重新建构课堂,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数字技术成为教师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之一,由于数字技术具有较好的生成性功能,可作为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工具。在数字化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将专业知识内容录制成为微课视频,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发送给学生,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在线下教学中,教师可配合案例教学模式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等开展教学,延伸课程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由于新能源技术课程涉及到较多的专业知识,教师还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增强现实技术等为学生打造虚拟操作环境,例如虚拟仿真的新能源汽车教学平台系统、电动汽车高压系统检测教学平台、动力电池检测系统以及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实验台架等,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参与实训的机会,实现新能源课程教学的理实一体化。
2.实践化教学
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特征,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还可应用实践活动形式开展教学,增加学生实践学习的占比,使得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在实践化教学中,教师可引入岗课赛证理念,并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训以及实习的机会,更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技能大赛,在技能大赛中检验自身在知识中存在的不足。除此之外,教师应积极探索“ 1+X′ ”证书制度,以课证融通的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3]。
(三)改革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基础性环节,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可直接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在过往的教学评价中,部分教师存在仅以知识评价为主的情况,缺乏对于学生综合素养形成情况的评价,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还需做好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在评价内容的改革上,教师应将学生对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提升情况以及职业素养形成情况等均纳入到针对学生的评价范围内,做好对于分值权重的划分,例如理论知识占比 40% 以及实践考察占比 60% 等,从整体的角度上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评价方法上,教师可将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进行有机结合,并引导对口企业参与到针对学生的评价中,利用多方法以及多主体的方式客观评估教学情况,为教师后续改进教学计划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更发挥教学评价体系在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中的积极作用。
结语:
做好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上,需做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改革,提高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为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任艳茹,杜秀波,刘玲,等.基于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教学本土化改革与实践——以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24):120-123+127.
[2]谭永奖,王亚娟.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学改革策略研究——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例[J].汽车知识,2024,24(11):155-158.
[3]王宁宁,方树平,张卫,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03):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