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元素的有效融合方法
黎家成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第二小学
引言:
语文教育天然承载着审美教育的职责,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文化与情感的凝结。在农村小学,由于地域限制、资源不足、审美渠道单一等问题,学生的审美认知和艺术体验常显薄弱。而语文教学凭借其文本多样、情境丰富、表达灵活的特点,具备融入美育的天然优势。将美育有效融合进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能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化、生活的理解力和表达力,从而实现教育的整体提升。因此,探讨语文教学中美育融合的有效路径,是实现教育公平和素养导向的必由之路。
一、挖掘文本内涵,彰显文学之美
1.1 深入理解课文情感内核,唤起审美共鸣
语文教材中大量篇目具有文学性和情感表达的双重价值,这些作品往往来源于经典文学或生活化写作,蕴含深厚的情感与艺术美。例如,朱自清的《春》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的诗意画面,冰心的《繁星》则饱含对母爱与童真的温情回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情感基调,运用朗读、讨论、情景再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深入分析文章结构与语言表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审美熏陶。如在教学《白鹅》一文时,教师可带领学生探讨作者描写鹅“高傲”姿态的语言趣味,从中领会幽默之美与观察细致之妙,使学生在欢笑中理解审美视角,提升情感体验。
1.2 引导学生赏析语言形式之美,提升语感素养
语言的审美不仅表现在内容表达上,还体现在其形式美感与修辞技巧的运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乏优美句式和修辞手法,如排比、拟人、对仗等,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结构与节奏。例如在学习《秋天的雨》时,可引导学生赏析排比句“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所营造的节奏感与层次美;鼓励学生模仿创作,进一步内化语言美感。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句式改写、词语接龙等语文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语感,更能在训练中感受到母语之美与表达的乐趣,从而提升他们对汉语文学魅力的理解与热爱。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感知之美
2.1 运用多媒体与情境教学,增强视觉与听觉体验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在现实条件下,常面临教学材料匮乏、课堂氛围单一的问题,导致学生对审美内容的体验感不足。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与情境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例如,在教学《荷花》时,通过播放荷塘月色的视频、配以舒缓的古筝音乐,营造出安静、淡雅的审美环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情感共鸣;或在讲述《猫》时配以猫的叫声、动作短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语言背后的意象与感情。在这些视听材料的辅助下,学生的语言理解力和感知力都会显著提升,对文本之美有更全面的把握。
2.2 设计富有审美内涵的课堂活动,增强参与感
审美不仅仅是感官的体验,更是心灵的建构。在课堂中,教师应通过设计多样的互动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生成审美认知。例如,在学习《桂花雨》后,组织学生绘制“我心中的桂花雨”,在画中表达对乡土与亲情的理解;或在讲解《小摄影师》后,布置“我的家乡风景摄影展”,将阅读与生活链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此外,诗歌朗诵会、人物情景剧、改写故事结局等创设方式,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想象力,使其在表达过程中形成独立的审美判断。这种“参与式美育”更贴近学生真实体验,也更有利于形成长期的审美兴趣与能力。
三、拓展课程资源,延伸生活之美
3.1 利用本土文化资源,融入生活中的美育体验
农村小学的一个优势在于拥有天然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如田园风光、地方节俗、乡土故事等。教师应深挖本地资源,将之融入语文教学,强化生活中的审美体验。例如,在写作课上以“我家的年夜饭”“村口的老槐树”等为题,鼓励学生通过回忆和观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或结合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撰写风俗观察日记,让他们在记录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拉近了学生与生活的距离,也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唤醒审美情感的舞台。
3.2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打通语文与美育的边界
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更应走向实践。教师可以结合美育主题开展系列综合性活动,如“最美古诗词配画”、“我为课文配插图”、“语文节表演赛”等项目,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具体创作中,提升动手能力与美感表达。以“校园美文分享日”为例,学生可选择一段喜欢的文章进行朗诵、配乐演出或改编舞台剧,锻炼表达、组织与审美感知的综合素养。同时,还可以联合家长开展“亲子共读”“家庭诗歌夜”等活动,让家庭成为美育延伸的重要阵地,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美育支持体系,为农村儿童营造持续的审美成长环境。
总结: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承载着学生语言发展与精神成长的双重使命,将美育元素科学、系统地融入课堂,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其文化积淀,更能增强其语文学习的综合素养与人文情怀。挖掘文本内涵、创设审美情境、延伸生活美感,是在农村教育现实条件下切实可行的路径。教师作为美育落地的关键力量,应不断提升自身审美意识与教学能力,探索符合本地特色的融合方式,使美育成为课堂常态,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重要支撑。让语文课堂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美感,让孩子们在乡村校园中同样可以沐浴文化之光、感受语言之美、培育心灵之花。
参考文献
[1]张清.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与美育相融合的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3):121-122.
[2]王健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实践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2,(20):72-73.
[3]马梅兰.美育在农村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读写算,2021,(3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