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超声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指导意义
李红梅
吉林省梅河口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吉林梅河口 135000
1引言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FloorDysfunction,PFD)是女性产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症状,严重影响产妇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早期准确诊断并及时干预治疗对于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盆底超声作为一种无创、简便、可重复的检查方法,在PFD的早期诊断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盆底超声在产后PFD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对后续干预治疗的指导意义。
2研究目的与方法
2.1研究目的
评估盆底超声在产后PFD早期诊断中的准确率。分析盆底超声诊断结果对后续干预治疗的指导意义。
2.2研究方法
2.2.1研究对象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在我院产科分娩并在产后42天至6个月内接受盆底超声检查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产后42天至6个月内的产妇;愿意接受盆底超声检查及后续干预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及合并症。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有盆腔手术史;无法配合完成检查及治疗。最终纳入研究对象共300例,年龄22岁到38岁,平均年龄(28.5±3.2)岁。
2.2.2检查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会阴部进行盆底超声检查。检查前,产妇排空膀胱,取截石位,探头表面涂耦合剂并套入避孕套,缓缓置于阴道后穹窿部。首先进行二维超声扫查,观察膀胱、尿道、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的位置、形态及回声情况。然后启动三维超声成像模式,获取病变的三维图像,以病灶区域为中心,旋转X、Y、Z轴,多角度观察病变的形态、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重点观察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积等指标。
2.2.3诊断与干预
根据盆底超声检查结果,将产妇分为PFD组和非PFD组。对于PFD组产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治疗方案,包括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治疗、电刺激治疗等。非PFD组产妇则进行常规产后康复指导。
2.2.4随访与评估
对两组产妇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定期评估盆底功能恢复情况。评估指标包括压力性尿失禁症状改善情况、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变化等。
3结果
3.1盆底超声诊断准确率
在300例产妇中,盆底超声诊断出PFD患者120例,临床评估确诊PFD患者115例。盆底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95.83%(115/120),漏诊率为4.17%(5/120),误诊率为0%(0/180)。
3.2干预治疗效果
3.2.1PFD组
PFD组产妇接受个性化干预治疗后,压力性尿失禁症状明显改善,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减轻。具体表现为:治疗前有压力性尿失禁症状的产妇80例,治疗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的产妇75例,有效率为93.75%;治疗前有盆腔器官脱垂的产妇45例,治疗后脱垂程度减轻或消失的产妇40例,有效率为88.89%。
3.2.2非PFD组
非PFD组产妇接受常规产后康复指导后,盆底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明显的盆底功能障碍症状。
3.3盆底超声对干预治疗的指导意义
盆底超声检查结果为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准确评估盆底结构的损伤程度和功能障碍类型,医生能够选择最合适的干预方法,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对于膀胱颈移动度增大的产妇,重点进行盆底肌锻炼和电刺激治疗;对于尿道旋转角异常的产妇,则侧重于生物反馈治疗以调整尿道位置。
4讨论
4.1盆底超声在早期诊断中的优势
盆底超声具有无创、简便、可重复等优点,能够在产后早期对盆底结构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通过二维和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可以清晰显示膀胱、尿道、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的位置、形态及回声情况,准确测量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积等指标,为早期诊断PFD提供可靠依据。本研究结果显示,盆底超声诊断PFD的准确率高达95.83%,表明其在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4.2盆底超声对干预治疗的指导意义
盆底超声不仅能够早期诊断PFD,还能为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准确评估盆底结构的损伤程度和功能障碍类型,医生能够选择最合适的干预方法,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对于盆底肌损伤严重的产妇,可以加强盆底肌锻炼和电刺激治疗;对于尿道位置异常的产妇,则可以通过生物反馈治疗进行调整。本研究中,PFD组产妇接受个性化干预治疗后,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和盆腔器官脱垂程度均得到明显改善,进一步验证了盆底超声对干预治疗的指导意义。
4.3盆底超声在产后康复中的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对产后康复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盆底超声在产后康复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通过早期筛查和诊断PFD,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症状的发生和发展,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同时,盆底超声还可以用于评估产后康复效果,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5结论
盆底超声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并能有效指导后续干预治疗。通过准确评估盆底结构的损伤程度和功能障碍类型,医生能够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建议将盆底超声作为产后常规检查项目之一,以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改善产妇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幸,孔北华,段涛.妇产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43-352.
[2]狄文,吴霞.产后盆底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6-78.
[3]王慧芳,陈春林,刘萍,等.经阴道超声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22(7):539-541.
[4]张晶,关铮,王建六.盆底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0,11(2):154-156.
[5]常才.经阴道超声诊断学[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2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