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汉族民歌教学策略创新研究
李清
西安市浐灞第十学校 陕西西安 710000
引言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和创意实践,它强调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综合能力的培养。汉族民歌作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当前初中汉族民歌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难以充分满足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因此,结合初中音乐教材,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汉族民歌教学策略创新,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 初中汉族民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法传统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以小调《无锡景》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单纯的讲授法和示范法,单方面讲解乐曲的旋律走向、节奏特点,随后亲自示范演奏,再让学生机械跟练。这种“填鸭式”教学缺乏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自主探索乐曲中江南水乡的灵动韵味。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度低,对汉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兴趣无法被有效激发,不利于音乐审美感知、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1.2 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在初中汉族音乐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将教学重心倾斜于演唱或演奏技巧的训练,对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挖掘浮于表面。以《黄河船夫曲》为例,这首源自黄河流域、极具代表性的民歌,其粗犷的旋律、独特的“花儿”唱腔,不仅是对黄河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更是黄河儿女在与自然搏斗中形成的坚韧、豪迈、乐观精神的音乐写照。然而,教师在教学时,常仅围绕音准、节奏、咬字等技术层面展开指导,忽略了对黄河流域地理环境、船夫劳作生活、陕北“信天游”文化传统以及歌曲所承载的民族精神等文化元素的深入讲解,致使学生无法深刻体会作品蕴含的黄河文化魅力与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核。
1.3 教学评价单一
当前,初中汉族民歌教学评价存在单一化问题。评价体系过度聚焦于学生的演唱表现,将其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然而,对于学生在审美感知力、文化理解深度以及创意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考察却严重不足。片面的评价模式,难以真实地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效与音乐核心素养的提升情况。同时,它也无法为教师优化教学策略、调整教学方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导致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降低,不利于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
2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汉族民歌教学理论依据
2.1 创设汉族民歌教学的生活情境,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与起点
针对学生的汉族民歌学习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而非知识的权威传授者。教师需要精心创设丰富、真实的学习情境,比如模拟民歌诞生的地域环境、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起点,从学生的原有知识起点中尽可能地挖掘、寻找、提取汉族民歌学习情境有效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族民歌的已有理解从生活中寻找民歌资源,结果发现学生将现代的具有民歌风格的流行歌曲如《青藏高原》误以为是民歌,可见学生对汉族民歌的概念不够清晰,所以要在此基础上创设生活情境,加以分析来明确汉族民歌的本质概念。
鼓励学生仔细搜寻身边的汉族民歌,主要涉及汉族民歌的表现内容、流传地区、了解民歌的渠道三个方面,师生共同作了“身边民歌知多少”的小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聆听、去思考、去发现汉族民歌独特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同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分享、辩论中,互相启发,共同探索民歌背后的文化故事、民俗风情和民族精神。
2.2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个体的智能并非单一维度,而是包含音乐、语言、空间等多种智能的组合。这一理论为汉族民歌教学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旨在充分调动学生不同的智能潜能,让他们以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参与学习。例如,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来诠释民歌的意境,以此锻炼他们的空间智能;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民歌歌词的文学内涵与修辞手法,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智能。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汉族民歌教学创新策略
3.1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中可结合教材,通过情境教学法与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协同运用,提升课堂活力。教师以汉族民歌《凤阳花鼓》作为教学内容,在前期对学生进行情感、知识技能的铺垫下,为《凤阳花鼓》做填词创作,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实际,采取为民歌填词的方式,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对民歌的创新。在这一过程中,首先为学生创设了情感铺垫,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悟民歌表现的情感,了解民歌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然后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生活,体会学校生活的美好,感受老师、同学之间真挚的情感,鼓励学生将这些情感运用到歌词创编中。可以说,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创作的热情,从学生创编的歌词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民歌的喜爱,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切实体会汉族民歌的创新与发展是每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小组内的交流碰撞与成果展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意实践素养。
3.2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是提升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重要路径。教学时可结合教材,通过地域文化阐释与多元艺术融合,助力学生理解汉族音乐文化的深层意蕴。在学习《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时,教师可结合陕北黄土高原的地理风貌、革命历史,讲解歌曲诞生于延安时期,是军民团结的情感写照,让学生从地域文化与历史背景中,感悟歌曲所承载的红色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
3.3 多元化教学评价,促进素养发展
制定更为全面多元的评价标准,将审美感知、文化理解、创意实践等维度纳入考量。例如,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欣赏民歌时的情感反应来评价其审美感知,通过考察学生对民歌的改编创新能力来评价其创意实践。同时,评价方式也应多样化,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有机结合。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先由小组成员进行自评和互评,随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评价。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音乐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4 结论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汉族民歌教学策略创新是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结合初中音乐教材,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多元化教学评价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初中汉族民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完善教学策略,让汉族民歌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周丽娟.以美动人以乐育人——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的教学探究[J].天津教育,2024,(01):62-63.
[2]马伟林.初中音乐教学中对民族音乐的传承探索[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十二).西藏芒康县中学;,2023:87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