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微观世界的探索之旅
朱屿洁
江苏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师范) 江苏徐州 221000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领域,邢老师的《单细胞生物》一课,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为学生打开了探索生命微观世界的大门。这节课以草履虫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环环相扣的实验探究、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思维碰撞中,深刻理解单细胞生物的生命特征,感受生物学的独特魅力。以下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等维度展开深入分析,探寻其作为名师名课的独特价值。
一、教学目标:聚焦核心素养,彰显生命观念
邢老师的课堂始终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导向,将生命观念的建构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课程伊始,通过“水中会动的小白点是否为生物”这一核心问题,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围绕生物的基本特征展开思考。在观察草履虫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是否由细胞构成”“能否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是否具有摄食与排泄功能”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认识到单细胞生物虽仅由一个细胞构成,却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进而建立“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的重要概念。
值得关注的是,邢老师在教学中巧妙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例如,在分析草履虫的运动时,引导学生观察纤毛的规律摆动,理解其如何通过纤毛运动实现趋利避害;在探讨摄食过程时,结合口沟的结构特点,解释其如何通过纤毛摆动将食物摄入体内。这种将微观结构与宏观功能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生命现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此外,邢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课程结尾,通过展示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作为鱼类食物、用于科学实验、引发水体污染等,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单细胞生物的作用,树立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意识,体现了生物学教学的社会价值。
二、教学过程:以探究为核心,构建思维进阶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匠心独具,以“寻证之旅”为主线,将实验探究与知识建构有机融合,形成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完整探究链条。
1.问题驱动,激发探究欲望
邢老师善于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课初的“如何证明小白点是生物”,到探究过程中的“如何观察细胞结构”“怎样设计实验验证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再到拓展环节的“其他单细胞生物是否具有相似特征”,每个问题都精准指向教学目标,层层递进地推动学生思维向深处发展。例如,在讨论“如何观察草履虫细胞结构”时,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提出“使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放置棉花纤维减缓运动”等方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思维。
2.实验设计,培养科学能力
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载体,本节课设计了多个具有梯度的实验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第一个实验“观察草履虫的细胞结构”,重点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技能;第二个实验“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则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刺激物(如盐水、糖水、光照等),设计对照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第三个实验“观察草履虫的摄食与排泄”,通过引入墨鱼汁作为标记物,巧妙解决了肉眼难以观察微观生理过程的难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创新思维。
在实验过程中,邢老师注重细节指导,如提醒学生“从低倍镜观察到高倍镜”“在低背景下寻找运动缓慢的小白点”“区分活的与死亡的草履虫”等,这些细节不仅有助于提高实验成功率,更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3.思维进阶,深化概念理解
教学中,邢老师巧妙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观察草履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比眼虫、酵母菌、变形虫等其他单细胞生物的特征,归纳出“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共同特征;通过分析大肠杆菌和蓝细菌的结构差异,引出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分类概念,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跨越。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教学效果: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从课堂呈现的效果来看,邢老师的这节课全面落实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知识目标达成度高
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准确掌握了单细胞生物的概念、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还深入理解了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重要原理。在课堂反馈环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常见生物是否属于单细胞生物,并解释其生命现象,表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了较高水平。
2.能力培养成效显著
整节课中,学生经历了多次实验设计与操作、观察与记录、分析与论证等活动,科学探究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从最初依赖教师指导制作临时装片,到能够自主设计对照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此外,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上台展示交流等环节,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也得到了有效锻炼。
3.情感态度充分激发
邢老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探究情境、展示奇妙的生命现象,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许多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在感受单细胞生物生命之美的同时,学生也深刻体会到生命的神奇与脆弱,进一步增强了尊重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意识。课后反馈显示,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高达 95% 以上,不少学生表示希望进一步探索微观生物世界的奥秘。
四、教学反思:名师课堂的启示与借鉴
邢老师的《单细胞生物》一课,为初中生物学教学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启示与借鉴: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根本
整节课始终围绕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思维发展展开,教师退居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科学探究的深度融入是关键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节课通过设计多层次、多维度的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有机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的学科特点和育人价值。
3.教学细节的精心雕琢是保障
从实验材料的选择(如用墨鱼汁代替糖水观察摄食过程)、到教学语言的精准表达(如引导学生区分“繁殖”与“变异”的概念)、再到课堂评价的适时适度,邢老师对教学细节的精心雕琢,彰显了名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却对教学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成就一节精品课的重要保障。
4.学科价值的多元挖掘是升华
本节课不仅关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注重挖掘生物学的学科价值,通过渗透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多元育人目标的达成,体现了新时代对生物学教学的更高要求,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结语
邢老师的《单细胞生物》一课,是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典范之作。其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妙的教学设计、灵动的教学实施和显著的教学效果,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范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借鉴名师经验,不断优化教学策略,让生物学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生命奥秘、提升科学素养的生动舞台。
朱屿洁(2004.1),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学历: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