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互动机制及实践路径
罗子彪 龙婷婷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537100
引言:
在乡村地区长久的生活实践下产生了极具当地特色的地区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等,但在新时代的冲击下,年轻人离开乡村进入城市导致文化丧失了传承的群体,而文化无法带来切实的经济收益,外来文化的大肆冲击等都导致了文化的传承工作难以为继,因此,要在传统村落保护的同时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以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保障乡村地区的振兴发展。
一、特色产业集群
传统村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而居民生活在村落中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世世代代的传承与发展中最终形成了本地的生存智慧。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传统的村落在推行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要认识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在各自促进其工作进展的过程中也要寻求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实践路径。
传统村落具有非遗技艺、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特色文化等文化资源,而传统村落的保护过程中除了要尽可能确保文化的有效传承之外,更要寻求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村落保护可以将文化的具象化载体进行传承在此基础之上,传统村落又可以作为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实体成为经济发展的吸引点,进而在保护传统村落的过程中实现文化弘扬并在其中确保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发展。
特色产业集群的打造是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互动发展的关键。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必然离不开良好经济水平的支撑,而现有的经济增收渠道不足以留下居民,则很难保证传统村落被传承、被保护。因此在二者的互动发展中,为了保护传统村落、保障文化载体的存在与发展,并在其中找到文化振兴的路径,则必然要找到适宜于当地乡村发展的经济增收渠道。在广西地区可以通过花卉种植、葡萄种植,增加当地居民的人均收入,改善居民的日常生活,进而减少由于经济窘迫而导致的居民流出问题。同时,在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也可以打造“种植+旅游+加工”的发展模式,将本地的民居、将村庄的原始建筑特色保留,并将其与当前的种植产业特色相融合,拓宽现有建筑物的应用,例如特色民居中打造扶贫产品展示厅,也可以在现有村落中基于旅游观光的需求建设观光采摘园,更可以在借助电商直播、社群团购等新兴渠道拓宽销路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村落特色、村落景观,进而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乡村振兴人才培育
传统村落保护中需要了解本地特色、有传承保护经验的专业人才,而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既需要对本地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更要在其中寻找适宜当地特色的文化发展路径,而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之间的良性互动也需要具备扎实的农村经验,又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高素质人才。但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人才不足是摆在发展面前的现实困境,因此要教育筑基,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首先,要完善硬件,改善教学环境。在现有的农村生活条件下,乡村教育资源的不足是客观存在的教育难题。因此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人才培训,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完善教学硬件条件,基于乡村地区的特殊发展需要从产业集群、经济增收、文化振兴等角度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而为了匹配课程的教学需要,要打造阅览室、讨论室、实验室等教学场所,为教学培训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
其次,要强化师资,提升教学质量。传统村落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路径,除了要短时间内完成人才的专项培训之外,更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培养出对于乡土有情感、对于振兴有能力的人才,因此在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作中打造符合教学条件的硬件设施后更要强化师资力量,吸纳具有良好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进入乡村,引进新思路、新方法,更要引入对于乡村振兴有实战经验的技术型人才,使其能根植于乡村振兴的环境,向现有的乡村居民展示乡村振兴的愿景,并向其传授文化振兴、经济发展、村落保护的途径与手段。
最后,要特色育人,融合乡土文化,考虑到乡村地区特定的文化背景、文化资源,在进行振兴人才培育的过程中也要将乡土特色融入于教育培训之中,将本地非遗技艺、民俗故事纳入课程体系,并匹配于当地的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加入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职业技能课程,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的本土人才。
三、多路径深度融合
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实践中,产业集群发展与人才培育工作的推进各有重点,但其都朝着乡村振兴的大目标不断奋进。因此基于当前选定的互动方向,要推进二者的相互融合,深度促进。在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中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路径。通过文化展示区的塑造、乡村文化展示场景的打造,使葡萄种植中融入地区历史元素,使花卉种植中加入园艺文化内容。
而基于文化培训的视角,为了打造承担乡村文化振兴重任的专业人才队伍。在实践中要把握校园这一主阵地、主渠道,将乡村文化融入于乡村地区的教育实践中。同时也要在传统村落的特定区域内进行文化展示,帮助当地居民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故事、文化知识、本地名人、非遗文化等,而从实践的视角出发,也可以组织季度、年度的文化评选活动,进而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落到实处,共同绘就产业兴、教育强、文化盛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四、结束语
乡村文化承载着农民的精神信仰与生活智慧,是乡村发展的根基。它不仅能激活传统农耕文化、民俗技艺等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竞争力,还能通过营造文化氛围,提升农民对教育的重视,促进代际传承与人才培养,实现文化与经济、教育的协同发展。因此,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互动要从特色产业集群、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多路径深度融合三方面入手,将文化基因融入产业发展与教育创新,保障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互动实效。
参考文献
[1]李伯华,张洁,窦银娣.权力,资本和地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2(2):1-11.
[2]杨阳,房艳刚,李少琦.地方性景观重构的结构主义与人文主义叠加分析——以传统村落党家村为例[J].地理研究,2025,44(1):149-165.
[3]任敏.双重身份与多元互动:基层治理的转型机制研究——基于西部荒漠地区一个村落的田野考察[J].甘肃开放大学学报,2025,35(1):6-14.
项目名称:乡村振兴战略下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广西桂平紫荆乡村振兴工作为例,合同编号:KYHT2022074,项目类别: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GYKY202201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