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技术支持下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路径研究
曹敏
蚌埠市延安里小学 233099
一、从黑板到交互屏的思维呈现升级
智慧课堂技术为数学思维可视化提供了三重支持:
1.动态演示工具:以几何画板为例,教师可直接在电子白板上拖动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实时显示底边长度与高度变化对面积的影响。学生不再需要闭眼想象图形变形过程,而是通过直观操作发现"底不变时,高增加一倍,面积也扩大一倍"的规律。这种即时互动比传统教具演示更灵活,学生还能自主尝试不同底高组合,在试错中深化认知。
2.过程记录功能:智能教学系统能完整保存学生的电子板书轨迹。当学生用触控笔在平板上绘制分数比较图时,系统会自动记录每一步操作时间和修改痕迹。教师课后调取某位学生的作业档案,可清晰看到其从错误标注 3/4>5/8 到修正为 3/4=6/8<5/8 的思维调整过程,为个性化辅导提供依据。
3.即时反馈机制:课堂互动软件可设置抢答-投票-展示三步走模式:教师发布问题后,学生先用答题器提交答案,系统立即生成正确率分布图;对错误率超 40% 的题目,教师可调取几位典型解题过程投屏讲解;最后通过小老师功能,让学生录制 30 秒语音解释思路,形成生成-诊断-重构的完整闭环。这种实时数据反馈比传统课堂提问更精准,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二、实践路径:三步走实现思维外显化训练
(一)生活化情境搭建思维脚手架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儿童可理解的认知形式。有效的学习情境应当建立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智慧课堂技术为此提供了两种关键支持:一是通过增强现实(AR)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二是利用交互反馈实现认知过程的即时可视化。比如在认识分数教学中,教师可利用AR 技术将虚拟蛋糕模型直接投射到学生课桌上。学生伸手做切割动作时,系统会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实时分割蛋糕,并在屏幕上同步显示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 1/2 等文字提示。这种设计让抽象概念变得可操作:学生能直观看到分母代表总份数,分子代表取的份数,通过反复拖拽调整分割线位置,理解必须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的核心原则。当学生用电子笔在平板上绘制分割线时,系统会即时标注 1/3 、2/3等分数,并通过颜色变化提示分子分母关系。课后,学生还能用家庭摄像头扫描水果等实物,自主创建分数模型,将课堂认知延伸到生活场景。这种情境创设比传统教具更灵活,教师可根据学生操作数据,动态调整教学难度。
(二)工具适配思维发展阶段
工具选择需紧扣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低年级:数学画图 APP 设置数字涂色模块,学生用触控笔为对应数量的苹果涂色时,系统会自动播报 5 个苹果涂色完成, 5=3+2 。这种具象操作帮助幼儿建立数感,比口头数数更直观。
中年级:动态数学软件的图形运动实验室允许学生自主设计轴对称图案。学生拖拽图形时,软件会实时显示对称轴位置,并通过动画演示镜像翻转效果,替代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演示的局限。
高年级:数据可视化工具与校园生活深度融合,如用平板记录全班身高数据后,学生可自由选择柱状图、折线图等呈现方式,通过拖拽坐标轴观察数据分布规律。这种实践比教材例题更鲜活,学生能直观感受平均数受极端值影响等统计概念。
工具适配的关键在于进阶设计:低年级工具需保留实体操作痕迹(如涂色痕迹可保存为电子贴纸),高年级工具要开放参数调整(如让学生自主设定图表坐标刻度),实现从教师教工具到学生用工具的转变。
(三)多模态交互促进深度理解
在智慧课堂环境中,多模态交互为数学错题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种教学方式通过技术手段将学生的思维过程显性化,使教师能更准确地把握学习难点,同时也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反思习惯。错题采集环节改变了传统课堂的纠错模式。学生使用平板设备拍摄纸质练习中的错误题目,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自动归类存储。这种方式既避免了公开指正可能带来的心理压力,又能让教师通过后台数据快速掌握全班错误分布情况。教师端生成的错题热力图可以直观显示哪些题目错误率较高,为后续教学重点的确定提供依据。
集体会诊阶段充分发挥了智慧课堂的互动优势。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错题投影到主屏幕,学生通过电子应答器匿名选择自己认为的错误原因类别。系统实时统计结果并生成词云图,高频出现的错误类型会自动放大显示。这种形式比传统举手统计更高效准确,能真实反映班级整体认知盲区。
三、实施要点:技术整合中的三个关键平衡
(一)工具选择与思维目标的匹配
技术工具的价值在于精准服务教学目标,而非追求炫酷效果。以位置与方向教学为例,若使用 VR 设备模拟城市导航,学生容易陷入操作游戏手柄的娱乐化体验,反而忽略参照物选择这一核心思维点。更有效的做法是采用坐标棋盘游戏:学生手持平板在教室地面投射的网格中移动,通过输入向东 3 步,向北 2 步等指令控制虚拟角色位置。这种设计将抽象的方位概念转化为可量化的操作指令,教师可实时调取学生移动轨迹数据,分析其是否建立方向+距离的复合认知。当学生用电子笔在屏幕上绘制从学校到图书馆的路线图时,系统会自动标注以花坛为参照物、向东南方向倾斜 15°等思维痕迹,使隐性思考过程显性化。工具选择的关键在于做减法,剔除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冗余功能,确保技术成为思维训练的专用器械。
(二)个体探索与集体建构的协同
智慧课堂应建立个人-小组-全班三级互动空间。在数学实验室模块中,学生可先用平板独立探究三角形内角和规律,通过拖拽角度测量工具验证猜想。当系统检测到 80% 学生完成初步验证后,自动触发思维共享墙功能:学生将个人探究过程截图上传至班级画廊,用语音标注关键发现。教师选取典型案例投屏,引导学生用电子批注工具圈画重点,通过你同意他的验证方法吗?有没有更简洁的表述方式?等追问,推动集体认知升级。这种设计既保护个性化思考,又通过技术媒介实现思维碰撞。
(三)虚拟操作与实物感知的互补
技术不能替代具身经验,需建立虚拟-现实交替认知循环。在测量校园主题活动中,学生先用电子罗盘在实景中测量教学楼与操场的方位关系,记录旗杆位于主席台东偏北 30∘ 方向等数据。回到教室后,分组用 3D 建模软件将测量数据转化为立体模型,通过调整视角观察从不同参照点看到的物体位置变化。当虚拟模型与实地测量出现偏差时,学生需再次返回现场复核,形成实践-建模-验证的闭环。这种交替训练比单一虚拟操作更有效,学生能直观感受参照物不同,描述方式随之改变的抽象规律。
结语
研究表明,通过情境创设、工具适配和多模态交互构建的可视化教学路径,能有效打通抽象思维与具象认知的转化通道。技术在此过程中并非替代教师,而是助力搭建思维脚手架,使学生思维过程可观察、可引导、可迁移。
参考文献
[1]韩杰.基于智慧课堂提升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2(16):40-42.
[2]王培培.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数学思维导图教学应用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24.
[3]张翠璇.数字赋能视域下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路径[J].亚太教育,2024(2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