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本阅读背景下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探索
赵东艳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光彩实验学校 46555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文本阅读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通过多文本阅读,学生不仅能够积累丰富的词汇,还能在思维训练、审美体验和文化浸润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以下是围绕多文本阅读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策略的详细探讨。
一、语言积累:借助多文本阅读拓展词汇边界
语言是语文学习的基石,词汇是语言的砖石。丰富的词汇储备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在多文本阅读中,教师可通过精选文本、比较分析和趣味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升语言素养。
(一)精选文本,聚焦词汇积累
多文本阅读涵盖文学作品、科普文章、历史故事等多种类型。教师应挑选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的文本,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语句。例如,《荷塘月色》中“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等描写,生动形象,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方式积累词汇,感受语言之美。
(二)比较分析,深化词汇理解
在多文本阅读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本中对同一事物的表达。例如,不同作者描写春天时,有的用“春光明媚”,有的用“春意盎然”。通过比较,学生能理解词语的细微差别,学会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运用,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三)趣味活动,激发词汇积累兴趣
教师可通过设计趣味活动提高学生积累词汇的积极性。例如,开展词汇竞赛,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与某一主题相关的词汇;或组织词语接龙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在学习“动物”主题时,可进行“动物词汇大比拼”,让学生写出动物名称及相关形容词,如“敏捷的猎豹”“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这些活动不仅能增加课堂趣味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思维训练:在多文本阅读中提升思维能力
多文本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维训练素材,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多文本阅读,学生可以在比较、分析和评价不同文本的过程中,提升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主题对比,培养多角度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同一主题下的不同文本,引导学生比较文本的结构、语言风格、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异同。例如,在学习“友情”主题时,可以选择《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等古诗,以及现代散文《朋友》等文本。通过对比,学生可以发现古诗用简洁的语言和意象表达深厚情感,而散文则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腻描写展现友情的珍贵。这种多角度的分析,能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度。
(二)内容评价,激发批判性思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观点、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在阅读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观点是否合理,提出的建议是否可行。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讨论《乌鸦喝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乌鸦用石头填满瓶子喝水的方法是否是最优解?你还能想到其他方法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三)思维导图,梳理文本逻辑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梳理文本的逻辑结构。例如,在阅读一篇长篇小说时,学生可以用思维导图来梳理故事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这种方式能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文本的脉络,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同时,思维导图还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帮助学生在复习时快速回顾文本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三、审美体验:多文本阅读中的文学魅力之旅
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通过多文本阅读,学生可以在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中感受文学的魅力,提升审美能力。
(一)体裁多样,感受文学之美
教师可选择诗歌、散文、小说、童话等多种文学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在阅读诗歌时,如《再别康桥》,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分析诗中的意象“金柳”“青荇”,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眷恋。阅读散文时,如《春》,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之美,分析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感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体会散文的意境之美。
(二)风格对比,领略作家特色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例如,鲁迅的作品语言犀利、批判性强,而老舍的作品语言幽默、富有生活气息。通过对比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故事新编》,学生能发现其思想和风格的演变,更全面地理解作家的创作历程和文学价值。这种对比分析能帮助学生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三)情境创设,沉浸式审美体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教师可创设情境。例如,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播放动画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感受故事的悲惨与温暖。同时,教师可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心理。通过这种沉浸式的审美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四、文化浸润:多文本阅读中的多元文化之旅
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多文本阅读,学生可以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文本中感受文化的多样性,提升文化认同感。
(一)经典研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可选择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及现代文化作品,引导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学习《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时,教师可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语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与价值观,并结合现代生活,思考其现实意义,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多元对比,理解文化差异
教师可选择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作品,如中国古代神话《女娲补天》和古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神话的创世观念与英雄形象。通过分析作品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渊源,学生能理解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提升跨文化理解能力,培养文化包容意识。
(三)文化活动,增强文化认同感
教师可组织“世界文化周”等活动,让学生展示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如服饰、美食、艺术等。学生分组准备,通过制作海报、实物展示和表演,向全班展示文化魅力。这种活动能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增强文化认同感。
结语
多文本阅读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它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语言积累、思维能力、审美体验和文化理解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未来,教师应持续探索多文本阅读策略,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欧春平.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实践探索[J].前卫,2024(27):0076-0078.
[2]黄秋菊.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探究[J].读与写:上 旬,2022(1):2.
课题名称:《多文本阅读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研究》,立项编号:dwbyd2401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