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融入的有效路径

作者

朱弥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斫曹乡初级中学 422925

引言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任重而道远。初中生处于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语文教师应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新时代青少年。

1 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联性

语文课程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价值,与德育密切相关。从人文性角度看,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与文化内涵,为德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如爱国情怀、亲情友情、社会责任感等,从而引发内心的情感共鸣,使德育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从工具性角度而言,语文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思想感情,这为德育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在写作与口语表达中,学生能够学习阐述道德观点、讲述道德故事的有效方法,从而深化对德育内容的理解与践行。此外,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当学生对文本中的道德内涵有了深刻感悟时,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究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提高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能力,实现语文学习与品德发展的相互促进与协同发展。

2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融入的有效路径

2.1 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许多德育过程之所以被评价为“假、大、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只有对道理的讲述,而缺乏学生的参与和情感的投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教师应该将德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德育更具吸引力。例如,在讲授《爱莲说》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花所象征的高洁品质,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人物或事件相结合,让学生从中领悟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又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专题学习活动的主题是“孝亲敬老,传承家风”,以此为例,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生活实践设计活动,鼓励学生讲述孝敬父母的事例、写出自己或身边孝亲敬老的故事等。

这种将大道理和小故事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提升德育效果。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德育活动,如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力量,让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

2.2 优化德育方法,有效整合利用德育教学资源

利用初中语文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单一地运用语文教材进行德育是远远不够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了利用好教材,教师还要拓展整合更多德育资源,优化德育策略和方法,使德育方式更加多样化,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比如,多媒体教学更加直观、便捷,可承载更多教育资源。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入教学,展示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视频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在愉悦的感受中汲取德育营养。教师还可以结合学情采取沉浸式德育法,如在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一些红歌在课前播放,让学生在歌声中领悟战争的残酷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师生一起选定合适的德育阅读书目,搜集素材,举行班级辩论赛,让学生在思辨中成长。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教材内容搜集图文资料,并在小组内交流共享,使德育事半功倍。总之,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发掘教学资源,优化德育策略,不断增强德育的生动性。

2.3 积极创新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在课堂中构建生活化情境,将生活素材融入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将德育融入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在教授古诗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诗文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学习忠诚、勇敢、爱国等传统美德。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互动形式,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诗文中所蕴含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丰富教育意义的文本,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国学作品,引导初中生在阅读中学习做人的道理。教师通过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激发初中生深入思考,让初中生在交流中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差异,培养合作精神。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引导初中生关注社会现象,增强初中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并提高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基于新课程理念,在开展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德育相关的写作主题,如“我心中的英雄”“我的梦想与责任”等,鼓励学生围绕写作主题创作文章,并在写作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对道德品质的理解和追求。通过写作,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对思想道德观念进行深入思考并充分表达,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成长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优秀人才。

2.4 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还要对不正确的观念加以纠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正面教育,也要善于运用反面教材,引导学生在正反对比中明辨是非。例如,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常有对社会上麻木不仁的人的批判,教师应借此机会教育学生不能效仿此类反面典型,应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将个人发展与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正反结合的教育方式,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又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德育理念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培养出既有知识素养又有道德修养的全面发展学生。同时,学校和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使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方位影响下,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实现教育目标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夏妍.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J].语文世界(下旬刊),2025(01):90-91

[2]赵桂梅.课堂为壤德育为根: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吉林教育,2024(34):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