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趋势下高职院校建筑构造类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
周捷 张敏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644000
引言
在当今数字化、智能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建筑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智能化变革。建筑智能化不仅提升了建筑的功能性和舒适性,还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的能源效率和管理水平。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建筑行业一线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建筑构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于满足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课程体系已难以适应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要求,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并重构建筑构造类专业课程体系,使其与建筑智能化趋势相适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一、建筑智能化对建筑构造类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1.1 掌握智能化基础知识与技能
在建筑智能化时代,建筑构造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智能化基础知识,涵盖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这些知识是理解和运用智能化建筑系统的基础,例如,物联网技术使得建筑内的各种设备能够互联互通,实现智能化控制;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建筑运行数据进行分析,优化建筑的能源管理和设备维护;人工智能技术则为建筑的智能安防、智能服务等提供了技术支持。专业人才需要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技术,进行建筑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建筑信息的智能化管理等工作,为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提供有力支持。例如,在智能建筑的照明系统中,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灯具的远程控制和自动调节,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照明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都需要专业人才具备相应的智能化技能。
1.2 具备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建筑智能化融合了建筑学、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跨学科领域。建筑构造类专业人才应能够跨越学科界限,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机结合,解决建筑智能化过程中的复杂问题。例如,在智能建筑的结构设计中,需要兼顾智能化设备的布局与安装要求,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和维护便利性。同时,在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集成过程中,需要协调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这种跨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专业人才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更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建筑智能化项目的实施过程,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现有建筑构造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
传统课程体系中,建筑构造类课程多侧重于传统的建筑结构、材料与施工工艺等内容,对建筑智能化相关知识涉及较少。随着建筑智能化的兴起,这种滞后性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行业对智能化技能的需求,无法满足现代建筑项目中智能化系统建设与管理的要求。例如,传统的建筑构造课程主要讲解砖石结构、混凝土结构等传统建筑结构形式,以及相应的施工工艺和材料应用,而对于智能建筑中常见的智能传感器、智能控制器等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知识则几乎没有涉及。这使得学生在面对智能化建筑项目时,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难以胜任相关工作,影响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2.2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建筑构造类专业实践性很强,但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往往存在课时不足、实践内容陈旧、与实际工程脱节等问题。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来锻炼其在建筑智能化环境下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例如,实践教学课时安排可能仅占总课时的 30% 左右,且实践内容多为传统的建筑构造模型制作、简单的施工工艺操作等,与现代建筑智能化项目中的实际操作相去甚远。此外,实践教学设备的更新滞后,无法满足智能化实践教学的需求,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无法接触到最新的智能化技术和设备,无法体验到真实的智能化建筑施工与维护场景,从而降低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三、建筑构造类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策略
3.1 优化课程设置,融入智能化内容
对现有课程进行全面梳理与更新,在保留传统建筑构造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增设建筑智能化基础、智能建筑设备与系统、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等课程,构建涵盖智能化知识的完整课程体系,使学生系统掌握建筑智能化所需的专业知识。例如,在建筑智能化基础课程中,系统讲解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实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智能化理论基础;在智能建筑设备与系统课程中,详细介绍智能传感器、智能控制器、智能照明系统、智能安防系统等设备的性能、安装与调试方法,使学生熟悉智能化建筑设备的实际应用;在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课程中,教授学生如何利用 BIM 技术进行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3.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建设现代化的建筑智能化实验室和实训基地,配备先进的智能化设备与软件。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时比例,开展项目式、任务驱动式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技能,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例如,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建建筑智能化实训基地,引入企业实际项目案例,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的实际操作中。在实践教学中,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型的智能化建筑项目,从项目规划、设备选型、系统安装调试到项目验收,让学生全程参与,体验完整的项目实施过程。
四、结语
建筑智能化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建筑构造类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势在必行。通过对建筑智能化对专业人才新要求的深入分析,明确了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重构策略。这将有助于高职院校培养出适应建筑智能化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建筑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推动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的深度融合,为建筑行业迈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发展道路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程雪.思政教育在高职院校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20,46(09):223-224.
[2]李超,韦蔼玲,吴泽力.高职院校《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0,(09):92-94.
[3]阚张飞,王丹.建筑信息化视角下高职《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以扬州中瑞酒店职业学院为例[J].才智,2021,(0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