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研究
王萌 李广周
重庆三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重庆 万州 404100
引言
教育部于 2022 年制定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德育为先,聚焦初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明确了体育课程需兼顾学生体质技能与思政教育,通过体育活动渗透价值观与品格塑造。当前中小学课改聚集学科融合,但体育教学面临路径模糊等实践难题。本文旨在研究初中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为提升实效提供理论参考。
一、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升
当前初中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尚存短板,难以有效实现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部分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仍停留在表层,未能深刻理解“以体育人”的内涵,存在“重技能、轻育人”的倾向。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不足,难以将爱国主义、团队精神、规则意识、意志品质等思政要素自然融入运动技能教学,常采用简单说教式方法,导致效果流于形式化。此外,教师队伍普遍缺乏系统的思政教学能力培训,对新时代青少年思想特点的把握、课程思政设计方法的掌握存在明显不足,且优质思政案例资源库、教学示范平台的缺失进一步制约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缺乏创新
当前部分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仍固守“讲解—示范—练习”的传统模式,未能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运动技能学习、健康教育与体能训练的全过程。教师对实践场域拓展意识薄弱,多局限于课堂内的简单案例引用或口号式教育,缺乏情境化、项目化、生活化的创新设计,例如通过体育赛事模拟、跨学科主题实践、校园体育文化共建等多元化形式渗透思政内涵。同时,校内外资源整合不足,未能有效利用红色体育文化、社区体育服务、数字化教学平台等拓展思政教育空间,导致教学过程与社会实践脱节。
(三)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过度侧重运动技能、体质测试,缺乏思政育人目标的观测指标。课程思政评价标准模糊,未能构建涵盖爱国情怀、团队协作等维度的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综合指标体系,教师难以精准评估思政目标的达成度。评价方式固化,过度依赖终结性评价,忽视学生在运动参与、比赛实践等过程中的思政表现动态评价,导致隐性育人成效难以显性化。评价主体单一,缺少学生自评互评、家长社会反馈等多元参与机制,削弱了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
(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不完善
目前部分学校顶层设计缺位,未能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课程目标、内容框架与实施标准中,教学呈现“碎片化”。校际间普遍缺乏专门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或跨部门协同机制,教务、德育与体育教研组联动低效。专项经费投入不足、思政师资培训覆盖面有限、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缺失等问题突出,教师往往面临“无案例可循、无资源可用”的困境。同时,激励机制建设滞后,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不足,缺乏与职称评聘、绩效考核挂钩的配套政策,导致部分教师将思政教育视为“额外负担”。
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建强“主力军”,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
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与教学能力是初中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关系学生体育素养与思政素质的协同发展。
1.加强课程思政培训研修。融合“引进来”与“走出去”模式,邀请课程思政领域专家来校开展理论培训、案例研讨等,组织教师参与跨区交
流、线上研修等活动,促进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内化与视野拓展。
2.打造体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组织骨干教师开展经验分享,推广优秀教学案例,带动全体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改革氛围。
3.搭建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优质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建立专题数据库,依托校园官网、新媒体矩阵等渠道,实现资源的动态更新与智能检索,促进教学经验的广泛传播与深度交流。
(二)拓宽“主渠道”,优化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需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目标、教学方案设计以及实践教学全过程,促进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1.改进体育课程思政目标。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设计兼具专业特色与思政内涵的教学目标,并通过“目标—内容—评价—反馈”的闭环机制,动态优化教学过程,达成健体铸魂双重目标。
2.深挖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初中体育课程蕴含的体育精神、体育文化等,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库。将其与典型案例有机结合,推动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自然融合,提升育人实效。
3.延伸体育课程思政实践场域。联动校内外资源,利用体育博物馆、奥运场馆等文化载体,开展实地研学,通过体育文物、名人故事等鲜活素材,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与情感认同,在实践体验中深化价值引领。
(三)用好“指挥棒”,完善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是推动初中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保障。
1.建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综合评价指标。学校应建立涵盖课程建设、教学实施、育人效果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将课程思政改革成效纳入绩效考核及职称评聘体系,强化评价的导向作用。
2.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体育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增设运动规范、团队协作、学习态度等思政观测点,通过多维度的综合评价,引导学生将体育精神内化为行为准则,外化为成长动力。
(四)筑牢“主阵地”,健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初中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以完善的体制机制为支撑。
1.强化顶层设计与组织保障。学校党委应统筹规划,成立专项小组,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并制定实施方案。同时,建立常态化调研与监督管理机制,动态监测实施效果,确保建设方向正确、推进有序。
2.夯实资源与激励机制。学校应加大经费投入,支持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开展。同时,构建多元激励机制,通过评优表彰、绩效奖励等方式,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将运动技能、思想品德等纳入评价体系,设立专项奖励促进学生行为内化。
三、总结
通过以上研究和分析,本文探讨了初中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6.
[2]徐刚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9):112-113.
[3]陈芳芳,李英奎,高亮.要旨、困局与纾解:中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系统反思[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03):43-48+85.
[4]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