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策略

作者

艾玲

廊坊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 河北省廊坊市 065000

一、引言

文化自信作为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深层动力,其根基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本文以职业院校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为切入点,系统探讨传统文化认同与课程思政的融合逻辑、现实困境及实践策略,旨在为构建兼具文化厚度与育人实效的课程思政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的逻辑必然性

(一)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课程思政体系的理论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崇德尚礼”“天下大同”等思想,与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形成深度契合。传统文化中的“修身”理念与现代德育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礼记・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相统一,这为课程思政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提供了文化渊源。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作为兼具艺术性与人文性的理实一体课程,其“以美育人”的教学目标与传统文化中“乐以教化”的教育思想相呼应,为二者融合提供了理论衔接点。

(二)音乐课程思政对青年学生品格塑造的实践价值。

音乐课程通过声乐曲目、乐器演奏、音乐鉴赏等载体,能够将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具象化的艺术体验。例如,古琴曲《流水》蕴含的“知音文化”可引申至人际沟通与职业伦理教育,民族歌剧《白毛女》传递的革命精神可融入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这种“以乐载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音乐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浸润,实现技能培养与思政教育的“双育人”目标。

(三)传统文化与音乐课程的结合创新教学内容体系。

传统音乐元素为音乐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一方面,传统艺术形式可作为教学素材,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传承地方文化;另一方面,诗词歌赋与音乐的结合可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旋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律美。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能通过“文化解码—艺术表现—价值内化”的教学链条,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的递进式育人。

(四)文化浸润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代际延续。

职业院校幼儿保育专业学生未来将直接面向幼儿开展教育工作,其文化认同水平将影响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通过音乐课程思政建设,学生可系统掌握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结合的方法。这种“从学习者到传播者”的角色转化,形成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闭环——学生在学习中深化文化认同,在未来职业实践中通过教育行为将文化自信传递给幼儿,实现传统文化的代际延续与创新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改革创新联动中的现实问题

(一)青年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认知隔阂。

1.信息接收渠道的局限性。当代青年学生依赖网络获取信息,但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中的传播存在碎片化、娱乐化倾向,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此外,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的学习倾向,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量不足,难以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涵。

2.教育体系中的文化断层。传统思政课程对传统文化的融入不足,缺乏系统性的文化解读框架,导致学生难以建立文化认知与专业学习的关联性。同时,幼儿保育专业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缺失,也使得教学内容与文化传承需求脱节。

(二)教学体系与文化融合需求的适配性不足。

1.课程设置与评价机制的滞后。许多职业院校音乐课程设置过度侧重技能训练,缺乏对文化内涵的考核指标。例如,在音乐鉴赏课中,教师更关注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掌握,而非对作品文化背景的理解。这种“重技轻道”的教学模式,导致传统文化融入缺乏制度保障。

2.跨学科融合的深度不足:传统文化与音乐课程的融合需要思政、历史、艺术等多学科知识支撑,但目前多数院校仍采用单一学科教学模式。例如,音乐教师在讲解传统乐曲时,缺乏对历史背景、哲学思想的解读能力,导致文化融入停留在“知识附加”层面,难以实现价值渗透。

(三)协同育人机制与教师素养的双重短板。

1.跨领域协作平台的缺失:职业院校普遍缺乏由思政教师、传统文化学者、音乐专业教师及行业专家组成的协同育人团队,导致文化融入策略缺乏系统性。

2.教师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的局限:部分音乐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停留在表面,难以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同时,教师缺乏将传统文化与幼儿保育专业结合的教学策略,导致文化融入与专业需求脱节。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条件与限度

(-) )融入教学的核心条件构建。

1.课时与学科条件的优化:合理分配课时比例,在音乐课程中设置专门的“传统文化与音乐思政”模块,例如每学期安排 4-6 课时开展传统音乐作品分析与文化解读。打破学科壁垒,建立“音乐+思政+传统文化”的跨学科课程体系,系统整合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

2.受众认知与专业需求的匹配: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特点,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如通过传统乐器演奏、戏曲角色扮演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参与感。

(二)融入过程的科学限度把握。

1.课程性质的精准定位:明确音乐课程的专业属性,避免将课程思政异化为“思政理论课”。例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以艺术分析为主,文化解读为辅,通过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自然引出文化价值。

2.内容与方法的适度原则:内容选择上,优先融入与专业相关、易于学生理解的传统文化元素,避免引入过于晦涩的哲学概念。教学方法上,注重“潜移默化”,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感悟文化内涵,而非采用“说教式”教学。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体系

(一)“一依据”,基于专业属性的文化挖掘逻辑。

依据职业院校幼儿保育专业音乐课程的学科定位与服务面向,系统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元素。例如:在声乐教学中,结合幼儿歌曲创编需求,挖掘传统诗词中的童趣元素,培养学生创作兼具文化底蕴与儿童适应性的音乐作品的能力;在音乐活动设计教学中,引入传统节日音乐习俗,帮助学生掌握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方法。

(二)“三结合”,多维联动的融合路径。

1.结合职业素养要求。针对幼儿保育专业“爱心、耐心、责任心”的职业素养,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相关元素。以“仁爱”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心,通过讲解《论语》“仁者爱人”的内涵,结合传统儿歌《一分钱》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幼教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以“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通过介绍古代乐师“精益求精”的典故,引申至幼教工作者对专业技能的追求。

2.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将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念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例如通过讲解“小康社会”的传统文化渊源,联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小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传统音乐中的“和合”思想,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理念,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延续性。

3.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在文化比较视野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对比中西方传统音乐的审美差异,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介绍传统音乐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文化传播意识。

(三)“四融入”,全链条的教学实施框架。

1.融入教学方案设计。在课程标准与教学计划中明确传统文化融入的目标与内容,例如在《幼儿保育音乐教学法》课程标准中,将“传统文化元素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应用”列为核心教学目标之一;在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传统音乐与幼儿发展”专题模块,系统整合文化知识与教学技能。

2.融入课堂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文化与专业的深度融合。采用“文化情境教学法”,如在讲解古筝曲《林冲夜奔》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宋代历史背景,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传统文化中的忠义精神;开展“文化主题工作坊”,组织学生将传统故事改编为音乐剧,在创作实践中理解传统文化价值观。

3.融入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训与实习强化文化认同与应用能力:在校内实训中,设计“传统文化幼儿音乐活动”模拟教学,要求学生运用传统童谣、民间游戏设计教案;在幼儿园实习中,安排学生开展“传统文化音乐周”活动,如组织幼儿学唱传统儿歌、体验民族乐器,将文化融入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

4.融入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开展基于兴趣的文化探索。推荐传统文化与音乐结合的阅读资源,建立“文化书单”;组织“传统音乐社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琵琶、竹笛等民族乐器,参与传统音乐演出,形成“课堂学习—自主探究—实践展示”的良性循环。

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多元协同的支持体系。

1.跨领域教研团队建设。成立由“思政教师+音乐教师+传统文化学者+幼儿园教师”组成的教研团队。思政教师负责提炼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内涵;音乐教师负责挖掘传统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文化学者提供历史与哲学层面的解读;幼儿园教师反馈文化融入在幼教实践中的需求。

2.校企合作平台搭建。与幼儿园合作开展“传统文化融入幼教”项目。如共同开发《幼儿传统文化音乐活动案例集》,将传统节日、民间故事转化为适合幼儿的音乐游戏;组织“传统文化音乐教育工作坊”,邀请幼儿园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实践的无缝衔接。

(二)创新教学资源与评价机制。

1.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发。编写融合传统文化的音乐教材,如《幼儿保育专业传统音乐与思政教学指南》,系统整合文化素材与教学策略;制作“传统音乐文化微课”,通过动画、虚拟现实(VR)等技术还原传统音乐的历史场景,如敦煌壁画中的乐舞表演。

2.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建立兼顾文化认知与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知识层面,考核学生对传统音乐作品文化背景的理解;技能层面,评估学生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幼教活动的能力;情感层面,通过学生的实践报告、反思日记,考察其文化认同感的提升程度。

(三)提升教师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

1.教师文化研修计划。组织教师参与“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专题培训。赴传统文化发源地开展实地研修;邀请传统文化专家进校开展工作坊,系统提升教师对传统音乐、诗词、哲学的解读能力。

2.教学创新共同体建设。开展“文化融入教学创新大赛”,鼓励教师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如“音乐+文化+幼教”三模块融合教学法;“线上文化资源库+线下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形成可推j2 的教学案例。

七、结论

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既是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具有文化传承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路径。通过构建“一依据、三结合、四融入”的融合策略,从理论逻辑、现实问题、条件限度到实施路径进行系统设计,能够实现传统文化资源与职业教育课程的深度耦合。未来,需进一步强化跨学科协作、深化校企合作、创新评价机制,推动文化融入从“形式结合”向“内涵融合”升级,为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文化自信的幼儿保育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最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基金项目:廊坊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幼儿保育音乐课程思政建设研究”(2024213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艾玲(1988.5-),女,河北石家庄,硕士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