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农村中职学校“双优”建设的策略

作者

董春芳

蔚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075700

一、引言

“双优计划”即优质中职学校和优质专业建设计划,是国家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要部署。农村中职学校作为服务乡村振兴、培养基层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承担着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然而,受地理位置偏远、资金投入不足、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农村中职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专业建设等方面与城市中职学校存在较大差距。开展“双优”建设,不仅是农村中职学校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办学质量的内在需求,更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路径。因此,探索符合农村中职学校特点的“双优”建设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中职学校“双优”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需求脱节

农村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部分学校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但因缺乏产业支撑,学生毕业后难以对口就业。例如,某山区中职学校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由于当地电商产业发展滞后,学生实践机会少,专业技能难以得到锻炼。同时,一些与农村特色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如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等,因投入大、见效慢,学校缺乏建设动力,导致专业建设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区域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

农村中职学校师资短缺问题突出,师生比失衡。部分学校一个专业仅有 1-2 名专业教师,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师资结构方面,存在“三多三少”现象: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教师少;理论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年龄偏大的教师多,年轻骨干教师少。据调查,某农村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中,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不足 20% ,教师缺乏行业一线工作经历,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脱节,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不足

农村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往往流于形式,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农村地区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企业自身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多停留在学生实习层面,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共享等深度合作方面进展缓慢。例如,某农村中职学校与当地一家小型加工厂合作,学生实习期间仅从事简单的流水线工作,无法接触到核心技术,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四)办学条件与信息化水平落后

受财政投入限制,农村中职学校的实训设备陈旧、数量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实践操作需求。例如,在机械加工专业实训室,部分机床设备已使用十余年,精度下降,存在安全隐患。同时,学校信息化建设滞后,缺乏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现代化教学设施,难以开展信息化教学,影响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农村中职学校“双优”建设的策略

(一)对接区域产业,优化专业群建设

农村中职学校应立足当地产业特色,开展市场调研,分析区域产业发展趋势,构建与农业现代化、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等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群。例如,在茶叶种植集中地区,可重点建设现代农业技术(茶叶种植方向)、农产品加工(茶叶加工方向)、电子商务(农产品电商方向)等专业,形成特色专业群,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及时淘汰落后专业,增设新兴专业。如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可适时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民宿运营等专业,确保专业设置紧跟市场需求。同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引入行业标准和企业案例,优化课程体系,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双师型”团队

政府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技术骨干、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职学校任教。例如,对到农村中职学校工作的企业高级工程师,给予编制、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倾斜;与高校合作定向培养农村中职学校师资,为学校输送专业对口的人才。建立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实践不少于 2 个月,参与企业生产、技术研发等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学校可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到校开展讲座、指导实训教学,促进校企师资交流融合。此外,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提升专业技能水平,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模式

农村中职学校可联合当地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组建职教集团或产业学院,形成“政府引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合作机制。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例如,学校与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共建农产品加工实训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践设备,学校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达到双赢效果。邀请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学评价。在课程设置上,将企业岗位需求转化为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展项目化教学;在评价环节,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学生技能考核,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企业需求。

(四)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与信息化水平

农村中职学校应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赠、企业资助等多渠道资金,改善办学条件。例如,利用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建设现代化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设备和技术,共建生产性实训车间。加强智慧校园建设,配备多媒体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同时,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鼓励教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强化德育与文化建设,提升学校软实力

农村中职学校应结合学生特点,开展爱国主义、职业道德、劳动精神等主题教育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邀请企业劳模到校分享成长经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节、传统手工艺比赛等活动,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同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文化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论

农村中职学校“双优”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协同努力。通过优化专业群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深化校企合作、改善办学条件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农村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培养出更多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在建设过程中,农村中职学校应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双优”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