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班级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王凤云

宁阳县鹤山镇中心小学 271406

一、引言

小学班级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集体,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多以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服从,容易导致学生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意识。随着教育理念的革新,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成为新时代班级管理的重要方向。自主管理能力不仅能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在参与班级事务的过程中,锻炼组织协调、沟通合作等综合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当前小学班级自主管理能力培养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参与度低、管理机制不完善等,亟待通过实践探索有效的解决路径。

二、小学班级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一)学生自主管理意识薄弱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差,对班级事务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许多学生认为班级管理是老师和班干部的职责,自己只需听从安排。在值日工作中,部分学生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如扫地不彻底、忘记整理讲台等,反映出学生对班级事务的责任感不足。同时,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矛盾或困难时,习惯向老师求助,而非尝试自主协调。

(二)管理机制缺乏系统性

部分学校虽提倡班级自主管理,但未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班级岗位设置单一,多局限于班长、学习委员等传统职务,无法满足班级多样化管理需求。例如,图书角维护、绿植养护等具体事务常无人负责,导致班级环境管理混乱。此外,评价机制不健全,对学生自主管理的表现缺乏量化考核和有效激励,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难以持续保持。

(三)教师角色定位偏差

一些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过度干预,未能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担心学生能力不足,在班级活动策划、事务决策等环节大包大揽,剥夺了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运动会班级方阵设计中,教师直接确定方案,学生仅负责执行,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管理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也削弱了学生对班级事务的责任感。

三、小学班级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明确自主管理目标,激发学生参与动力

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分层目标。低年级以培养生活自理和基本行为规范为重点,如学会整理书包、保持个人卫生;中高年级则侧重组织协调和问题解决能力,如策划主题班会、调解同学矛盾。将目标细化为具体任务,如“一周内做到桌椅摆放整齐”“每月完成一次班级黑板报更新”,让学生清晰了解努力方向。同时,通过主题班会、榜样示范等方式,向学生讲解自主管理的意义,邀请高年级优秀班级代表分享经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完善自主管理制度,构建全员参与体系

1.细化班级岗位设置:打破传统班干部体系,根据班级实际需求增设多样化岗位。除常规职务外,设立“图书管理员”“绿植养护员”“节能监督员”等岗位,确保班级事务事事有人管。岗位实行轮换制,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管理,如每周轮换一次值日班长,每月调整一次专项岗位负责人。

2.制定班级公约:组织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制定班级公约,明确行为规范和奖惩措施。公约内容涵盖课堂纪律、作业完成、卫生值日等方面,经全体学生签字后张贴在教室显眼位置。例如,约定“按时完成作业可获得积分奖励,累计一定积分可兑换小奖品”,通过正向激励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规则。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升自主管理能力

1.组织班级自主活动:将班会、文体活动等交由学生自主策划与实施。在“环保主题班会”筹备中,教师仅提供方向指导,学生分组负责资料收集、节目编排、场地布置等工作。活动结束后,开展总结反思会,引导学生分析优点与不足,提升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设置问题情境:在日常管理中创设真实问题,如“班级图书角书籍杂乱如何整理”“运动会入场式如何创新”,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解决方案。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方案的可行性,培养其逻辑思维和决策能力。例如,针对图书角整理问题,学生提出分类编号、制作借阅登记本等方法,有效改善了图书管理秩序。

(四)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巩固自主管理成效

1.实施过程性评价:采用“班级管理积分卡”记录学生日常表现,从纪律遵守、任务完成、互助行为等维度进行量化打分。积分每周公示一次,作为评选“管理小能手”“进步之星”的依据。例如,学生主动帮助同学解决矛盾可获得额外积分奖励。

2.开展多主体评价:除教师评价外,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学生每月对自己的管理表现进行总结反思,填写自评表;小组内成员相互评价,指出优点与改进建议;家长则通过家校沟通反馈学生在家中的自主行为,如整理房间、主动完成家务等,形成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五)转变教师角色,提供有效指导与支持

教师从“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在学生自主管理过程中把握“放手而不放任”的原则。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以提问、建议的方式启发思考,而非直接给出答案。例如,学生在策划元旦联欢会时,对节目顺序安排产生分歧,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节目更有节奏感”“怎样照顾不同同学的兴趣”,帮助其自主找到解决方案。同时,定期组织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分享优秀案例,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通过一学年的实践探索,班级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大幅提高,班级卫生、纪律等问题明显改善,如值日工作完成质量提升,迟到现象减少。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班级自主策划的“科技节展示”“诗歌朗诵会”均获得优异成绩。同时,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增强,矛盾冲突减少,班级凝聚力显著提升。

然而,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因缺乏经验,在管理中出现方法不当的情况;个别家长对自主管理存在误解,认为会影响学习成绩。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方法培训,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向家长宣传自主管理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争取更多支持与配合。

五、结论

小学班级自主管理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对学生成长和班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明确目标、完善制度、开展实践活动、优化评价机制及转变教师角色等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实现班级管理从“教师主导”向“学生自主”的转变。在实践中,教师需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改进,探索更适合学生发展的管理模式,为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综合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燕萍.小学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2021,(04):54-55.

[2]徐乾钧.新时代下培养小学生班级自主管理能力的探索[J].新教育(海南),2024,(14):32-34.

[3]胡燕.小学班级自主管理的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家(下半月),2024,(1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