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项目化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的策略研究
聂飞
沈阳市第一七 0 中学 110034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项目化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项目化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完成特定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而问题链作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问题、推进项目开展的重要工具,其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项目化教学的效果。因此,研究高中历史项目化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历史项目化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精心设计的问题链能够以悬念、矛盾等形式引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历史项目的探究中,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
(二)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帮助学生逐步深入剖析历史事件的本质、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实现深度学习。
(三)推进项目化教学进程
问题链为项目化教学提供清晰的逻辑线索,引导学生明确任务方向,按步骤完成项目任务,保障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二、高中历史项目化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现存问题
(一)与教学目标契合度不足
部分教师设计的问题链偏离教学目标,过于关注趣味性或表面现象,导致学生在项目探究中无法准确把握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要求。
(二)忽视学生认知规律
问题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问题难度过高或过低,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阻碍探究活动有效进行。
(三)缺乏层次性和开放性
问题链层次单一,未能形成由浅入深的探究梯度;同时,问题开放性不足,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情境创设不合理
问题与情境结合不紧密,无法让学生在真实、生动的历史情境中解决问题,削弱了问题链的引导作用和教学效果。
三、高中历史项目化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紧扣教学目标,明确问题方向
教师在设计问题链前,需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围绕历史核心概念、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规律等设计问题,确保问题链能够引导学生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维度目标。例如,在“辛亥革命”项目化教学中,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为核心目标,设计“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全面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遵循认知规律,合理设置问题难度
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按照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设计问题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设计基础性问题作为起点,逐步引入进阶性、挑战性问题,帮助学生搭建知识脚手架。如在学习“工业革命”时,先提出“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主要的发明成果有哪些?”等基础问题,再过渡到“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等深层次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工业革命的理解。
(三)注重层次性与开放性,拓展学生思维
构建具有清晰层次的问题链,包括基础认知层、分析理解层、综合运用层和创新评价层等,使学生在不同层次的问题探究中逐步提升能力。同时,增加问题的开放性,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个性化见解。例如,在“评价秦始皇”项目中,设计“秦始皇的哪些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从不同视角看,秦始皇的统治存在哪些局限性?”“如果你是秦始皇,会如何治理国家?”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合多元情境,增强问题吸引力
创设丰富多样的历史情境,如历史故事、影视片段、文物图片、虚拟历史场景等,将问题融入其中,使问题更具真实性和吸引力。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通过播放抗战纪录片片段,创设情境,提出“从这段影像中,你能看出抗战时期中国军民面临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应对的?”等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历史项目化教学中,科学合理的问题链设计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注重问题链的层次性与开放性,结合多元情境,不断优化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项目探究,实现深度学习,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17 年版 22 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2.
[2]崔允漷.项目化学习:学科育人的一种有效方式[J].上海教育科研,22(6):4-1.
[3]王蔷,胡亚琳.问题链的设计原则与有效实施[J].外语学刊,218(3):15-11.
[4]任鹏杰.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问题链设计[J].历史教学参考,218(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