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作者

王帅男

沈阳景盛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 110300

一、引言

随着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在建水利工程数量已达 1.2 万项,投资规模突破 8000 亿元。水利工程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环境影响复杂等特点,其安全事故不仅会导致重大经济损失。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理论,构建水利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的跨学科研究框架,丰富工程安全管理的理论体系,为施工企业优化安全管理流程提供技术指导,对保障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水利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监管体系现状

我国水利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已形成“国家-流域-地方”三级监管架构,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等法规开展工作。监管内容涵盖施工安全许可、危险源管控、应急管理等环节,采用日常巡查、专项检查与飞行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截至 2024 年,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设立水利工程安全监督机构,配备专职监管人员约 1.8 万人,年均开展现场检查 4.2 万次。

(二)主要问题剖析

1.法规体系不完善

现有法规存在“重施工安全、轻全周期管理”的局限,如《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未明确设计阶段安全责任划分。地方性法规存在冲突现象,某省《水利工程安全监督办法》与国家标准在边坡支护验收标准上存在差异,导致监管尺度不一。法规更新滞后于技术发展,对 BIM 技术应用、装配式施工等新业态的安全监管缺乏明确规定。

2.监管机制不健全

监管职责划分模糊,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如河道整治工程同时涉及水利、环保、交通等部门,导致监管重叠与盲区并存。第三方监理机构独立性不足,2023 年审计发现某流域 12 个项目的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存在利益关联,监理报告真实性受影响。

3.技术手段滞后

传统监管方式难以适应复杂工程需求,人工检查占比达 91% ,无人机、智能传感器等技术应用率仅 18% 。监测数据碎片化严重,某水库除险工程布设的120 个监测点中,有 43%的数据未能实现实时传输与智能分析。风险预警模型缺乏科学性,现有系统多采用阈值报警方式,误报率高达 47% ,难以提前识别潜在隐患。

三、水利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对策体系构建

(一)构建全周期法规标准体系

1.完善法律法规框架

以《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为基础,修订《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重点明确设计阶段安全责任划分、施工阶段危险源管控细则及运维阶段安全评估要求,新增 BIM 技术应用、氢能源设备安装、装配式水工结构等新业态的安全管理条款。制定《水利工程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统一全国监管标准,消除地方性法规在边坡支护验收、深基坑开挖等关键工序上的尺度差异。建立"三年一评估"的法规动态更新机制,2025年前完成对智慧水利工程、生态河道治理等新型领域的法规覆盖,确保监管依据与技术发展同步。

2.健全技术标准体系

编制《水利工程安全监督技术规范》,对危大工程实施量化监管:高边坡监测频率不低于1 次/2 小时,深基坑支护位移预警阈值设定为 3mm/ 天。制定《水利工程智能监测系统技术标准》,要求 2026 年后新建工程智能监测设备覆盖率达 100% ,数据实时传输率 ⩾95% ,其中大坝变形监测精度需达到 ±1mm 。由中国水利学会牵头建立标准实施评估机制,每年开展全国范围的执行情况调研,形成《水利工程安全技术标准应用白皮书》。

(二)创新监管模式与运行机制

推行"风险分级+差异化监管"机制,根据工程规模、地质条件等6 项指标将项目划分为红(高风险)、黄(中风险)、绿(低风险)三级,红色项目每月检查不少于 3 次,绿色项目每季度检查 1 次。创新"监理 + 第三方检测"双轨制,由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独立检测机构对帷幕灌浆、混凝土抗压强度等关键工序进行抽测,2025 年前实现重点工程抽测覆盖率 100% 。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要求施工企业每季度开展无脚本应急演练,监管部门通过视频直连方式随机抽查演练效果,对处置流程错误率超过 30% 的企业责令重练。

(三)强化技术支撑与人才保障体系

1.推进智慧监管技术深度应用

在大坝、堤防等关键工程推广" 5G+ 北斗"监测技术,布设智能传感器网络,实现水平位移、垂直沉降等参数的毫米级监测(精度±1mm)。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对新建水库工程构建全要素虚拟模型,模拟暴雨、地震等极端工况下的安全风险演变过程,提前 72 小时预警潜在隐患。开发 AI视频监控系统,通过行为识别算法对施工现场违规操作(如未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未系安全绳)的识别准确率达 90%以上,2027 年前全面淘汰人工视频监控方式。

2.构建专业化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三位一体"培训机制:新入职监管人员需完成40 学时的水利工程与安全管理复合型课程,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每年组织智能监管技术专项培训,35 岁以下人员必须掌握无人机操作、数据分析等 5 项核心技能;选派骨干参与三峡枢纽、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现场实训,每期实训时间不少于 3 个月。完善职业发展通道,将安全监管工作年限与职称评定挂钩,对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水利专业)资格的人员给予每月 800 元岗位津贴,建立省级水利安全专家库,优先从一线监管人员中选拔入库。

结论

本研究深入剖析水利工程安全监督管理现状,精准定位法规、机制与技术层面的关键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全周期法规体系构建、“互联网+监管”模式创新等优化路径。案例数据充分证实智慧监管的显著成效。展望未来,区块链技术应用、氢能源设备监管探索及跨流域协同机制构建,将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伴随“数字中国”战略深入推进,水利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必将迈向更高水平,为筑牢国家水安全防线持续赋能。

参考文献

[1]彭俊坤.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探讨[J].水上安全,2023,(06):142-144.

[2]肖俊聪.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问题研究[J].水上安全,2024,(20):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