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保护措施研究

作者

王晓宇

中国葛洲坝集团机电建设有限公司 四川省 610000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开发与利用方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规模逐步扩大,为解决能源危机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手段。然而,水利水电工程在发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生态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水库蓄水、堤坝建设、河道改变等过程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影响水域生物的栖息环境,甚至可能改变地区的气候模式。为了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长远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有效的保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涉及到水生生态系统、陆生生态系统以及气候环境等多个方面,因此,如何进行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减少负面影响,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已成为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本文旨在对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详细分析,探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方法,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旨在为相关部门和工程设计单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水文、水资源、生态系统等多个层次。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认识水利水电工程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

(一)水文环境变化与生态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水文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水库的蓄水和水位变化对上下游水文条件的改变,影响了河流的流量和流速,进而影响了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例如,在水库的建设过程中,原有的水流速度和流量将发生变化,水质变化、温度波动等因素可能对水生物种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蓄水区的水位变化也可能对下游河道的水文条件产生影响,造成湿地退化、地表水流失等现象,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二)物种多样性与生态失衡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最显著的影响之一是对物种多样性的破坏。大规模的水库建设可能导致水生和陆生物种的栖息地被淹没或改变,生物的种群结构和分布也会发生变化。水库的建设可能导致鱼类、鸟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栖息地的减少,生物迁徙路径的阻隔,甚至出现物种灭绝的风险。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有物种和濒危物种,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可能是其生存威胁的主要来源。此外,人工的水库生态环境也可能改变当地的湿地生态、陆生植被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导致生态失衡。

(三)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

水利水电工程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气候模式的改变。大规模水库的蓄水和水位调节可能改变局部气候的湿度、降水等气象要素,并对周边地区的气候模式产生影响。此外,水库在蓄水和发电过程中可能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在有机物质丰富的水域中,随着水库水体积存的增多,有机物的腐烂和分解会释放出大量的甲烷等温室气体,这对全球气候变化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帮助设计和建设单位评估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一)环境影响预测与模拟

环境影响预测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它通常通过建立模型、模拟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预测生态系统可能发生的变化。通过环境影响预测,可以明确不同建设阶段的环境变化趋势,并为后续的保护措施制定提供数据支持。例如,通过对水文数据、气候变化、生态物种分布等方面的预测,确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是否会对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进而提出必要的预防措施。

(二)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是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工程建设区域内的水质、空气、土壤以及生物群落的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生态问题,并对不良影响进行评估和干预。例如,水质监测可以通过定期检测水库周围水体的化学成分、氧化还原潜力等指标,及时发现污染源,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生物多样性监测可以通过对鱼类、鸟类等物种的数量变化进行跟踪,判断水库对物种栖息地的影响程度。

(三)生态补偿与恢复评估

生态补偿与恢复评估是评估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在工程建设前,需进行生态恢复与补偿方案的制定,确保受到影响的生态环境能够得到适当恢复或补偿。通过对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估,制定合理的恢复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例如,在水库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种植本地植物、恢复湿地生态、设置人工鱼道等方式,为水生物种提供新的栖息环境,恢复生态平衡。此外,还可以通过建设生态隔离带、恢复天然植被等方法,有效保护周围陆生生态系统,减少工程建设过程中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干扰。

三、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保护措施

为了减少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减少对水生生物栖息地的影响,还能够恢复和保护周边生态系统,确保水利水电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随着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规模扩大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逐渐显现,如何在保障能源生产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的破坏,成为当前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生态保护措施应贯穿整个项目周期,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运营各个阶段都需要严格遵循环保要求,确保生态平衡。

(一)保障生态流量

生态流量是指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保持河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所需的最低水流量。保障生态流量是确保水生生物栖息地不受影响的关键措施。水流量直接影响到水生生物的栖息、繁殖及食物链的完整性。通过科学的水资源调度和流量管理,可以保持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确保水生生物的栖息和繁衍。例如,在水库的运行过程中,设计时应根据上下游的生态需求,设立生态流量控制标准,合理安排水库的放水和蓄水时机,确保下游河流的水文条件能够维持在合理范围内。此外,应当定期监测水流和水位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水流量,避免过低或过高的水位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合理的生态流量保障能够有效地维护水生生态系统,防止水生物栖息地的退化和生态链的断裂。因此,生态流量的管理不仅是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问题,也涉及到生态保护的社会责任。

(二)恢复生态环境与人工栖息地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但通过人工栖息地建设和生态环境恢复,可以减缓负面影响。在水库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许多自然栖息地会被淹没,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为了减少这些影响,采取生态恢复和栖息地建设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栽种水生植物可以恢复水域的自然环境,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为水生物提供栖息空间。此外,人工鱼道的建设则是解决水生物迁徙障碍的重要手段。通过设计专门的鱼道系统,能够让鱼类等水生生物在水库与下游之间自由迁徙,保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对于被水库淹没的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应该制定科学的恢复计划,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通过生态工程手段进行人工修复,使这些受影响的生态区域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通过生态恢复,减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生态损害,保证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

(三)建立生态监测与预警系统

建立完善的生态监测与预警系统,可以及时掌握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为后期的保护措施提供数据支持。生态监测系统的建设可以对水质、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实时跟踪与监测,帮助评估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这些监测数据能够为后期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提前识别潜在的生态问题,避免其发展成严重的环境灾难。例如,通过水质监测,可以检测水库及其上下游的水质变化,及时发现水质污染或有毒物质的积累,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生物多样性监测则可以帮助监测鱼类、鸟类等物种的种群变化,评估生态流量保障措施的效果。此外,建立生态预警系统也至关重要。通过整合实时数据,提前预测生态环境可能出现的危机情况,例如水位过低、水质污染、物种灭绝等问题。预警系统的作用在于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早期警报,及时调整水库的运行计划或采取修复措施,减少生态危害的进一步加剧。

四、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采取科学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保护措施。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深入研究,本文探讨了评估方法和保护措施,提出了生态流量保障、生态恢复、环境监测等一系列有效措施。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未来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和实施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将不仅仅聚焦于能源生产与经济增长,还将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恢复,推动生态友好型项目的实施。只有通过科学规划、精准实施和持续监管,才能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泽云 . 水文水资源防洪问题及环境保护措施研究 [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5,43(07):209-211.

[2] 苏琎 . 小流域治理工程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J]. 四川水力发电 ,2025,44(03):117-120.DOI:10.20196/j.cnki.scslfd.20250330.

[3] 赵莉莉 , 宋红娟 , 王涛 .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研究 [J]. 水上安全 ,2025,(11):83-85.

[4] 刘金虎 . 秦岭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C]// 商洛学院 . 第三届“秦岭学论坛”暨秦岭历史文化与生态保护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 商洛学院健康管理学院 ;,2025:398-404.DOI:10.26914/c.cnkihy.2025.017358.

[5] 周伟 , 曹银贵 . 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监测评价技术规范的编制与应用 [J]. 中国土地 ,2025,(06):22-25.DOI:10.13816/j.cnki.ISSN1002-9729.2025.06.06.

[6] 孙华磊, 刘永强, 吴昌起.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C]//《中国招标》期刊有限公司 . 新质生产力驱动第二产业发展与招标采购创新论坛论文集(二).济南四建 ( 集团 ) 有限责任公司 ;,2025:256-257.DOI:10.26914/c.cnkihy.2025.01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