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杨娟
平顶山市第十一中学 河南平顶山 467000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教育领域是传承文化的主阵地,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德育体系,不仅是应对全球化背景下价值观多元挑战的必然选择,更是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战略举措。
当前,尽管许多学校已开展相关实践,但仍普遍存在“有活动无体系”、“有知识无精神”、“有形式无内涵”的困境,其育人效能未能充分释放。因此,本研究旨在超越零散的实践总结,从理论高度系统论证其核心价值,并构建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融合路径,以期为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化提供有效方案。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核心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德育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和独特的优势,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
1. 价值引领与道德涵养之基
仁爱精神:儒家“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的思想,是培育学生同理心、善良品格与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
诚信准则:“人无信不立”,强调言行一致、恪守承诺,是现代社会公民安身立命之本。
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引导学生在面对利益时,能以道义为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孝悌忠信:这些传统伦理规范为处理个人、家庭与社会关系提供了基本道德框架,有助于培养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2. 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之源
通过学习古典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和历史,学生能深刻感知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卓越智慧,从而建立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化归属感和身份认同。这是应对文化冲击、坚定文化自信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3. 人格塑造与心性修养之境
自强不息:《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激励学生刚毅坚卓、奋发向上。
厚德载物:“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培养学生宽容豁达、兼容并包的胸怀。
中庸之道:教导学生行事避免极端,追求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智慧,有助于形成稳健平和的心态。
4. 审美陶冶与智慧启迪之窗
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等传统艺术蕴含着高雅的美学理念,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审美品位。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启迪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规律,树立生态文明观;辩证思维传统教导学生全面、发展地看问题。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契合性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内涵
核心思想:仁爱、诚信、孝悌、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 经典载体:四书五经、家训家规、历史典故、民俗节日等。
2. 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目标一致性
个人层面:培养君子人格,如《大学》提出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社会层面:倡导"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家国情怀。
国家层面:弘扬" 和而不同" 的和谐理念。
四、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实践路径
1. 课程融入:构建传统文化德育课程体系
学科渗透:
语文:精选《论语》《孟子》等经典篇章,解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道德观念。
历史:通过" 苏武牧羊"" 岳母刺字" 等故事培养爱国精神。
艺术:开展书法、国画、戏曲等传统文化艺术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设计《中华礼仪》《传统美德故事》等特色课程
2. 活动浸润:开展传统文化主题德育活动
传统节日教育:结合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开展" 写家书"" 祭英烈"" 包粽子"" 赏月诗会" 等活动。
经典诵读与实践: " 每日一诵" :晨读《弟子规》《千字文》等蒙学经典。
“少年君子行动”:践行”衣冠正””言行雅”等传统修养要求。
文化体验活动:组织茶道、射箭、古琴等 " 六艺 " 体验,培养专注力与礼仪修养。
3. 环境营造:打造传统文化德育校园
物质文化:设立 " 文化长廊 " 展示二十四节气、历史名人故事;用 " 明德路"" 思齐亭" 等命名校园景观。
精神文化:通过校训、班规融入" 诚信"" 仁爱" 等传统价值理念。
4. 家校社协同: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家庭:开展" 家风家训" 征集活动,鼓励家长参与传统文化亲子共读。
社会: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博物馆、文化遗址,开展志愿服务(如敬老院送温暖体现" 老吾老" 精神)。
5. 数字化路径:创新传播与教育方式
利用动画、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让学生“穿越”到古代场景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开发优质的线上微课、慕课(MOOC),利用学习强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渠道,共享优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五、保障机制
1. 师资培训
开展传统文化专题研修,提升教师文化素养与德育能力。邀请国学学者、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讲座或授课。
2. 资源建设
开发数字化德育资源库(如动画《论语故事》、短视频《汉字里的美德》)。编写校本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
3. 评价体系
建立 " 美德银行 " 积分制,记录学生的孝亲、诚信、友善等行为。通过成长档案袋评估传统文化学习成果。
六、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坚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传统文化,摒弃等级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糟粕,继承和弘扬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优秀成分。
2. 避免“形式化”和“复古倾向”:融入的目的是为了当下的育人,而非简单复古。活动设计要注重现代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3. 强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德育的最终目标是行为的改变。不能停留在知识和记忆层面,要设计更多促使学生反思、体验和实践的环节,实现知行合一。
4. 加强教师培训:教师是融入工作的关键。必须加强对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提升其“文化育人”的能力。
七、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课程、活动、环境、协同等多路径融合,能够实现 " 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 的目标。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创新性转化方式,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德育中焕发更大活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Z].2017.
[2] 张岱年 . 中国文化精神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3] 王殿卿.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M]. 人民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杨娟 汉 1997 09 女 本科 中小学二级
研究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