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治理新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涂瑞 万伟
安能集团第一工程局贵州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贵阳市 510080
一、城市污水治理现状与挑战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污水排放量持续攀升,2024 年达 500 亿吨,污水处理厂数量超 5000 座,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当前主流工艺为生物处理法,以活性污泥法及其改良工艺为主,多数处理厂可实现一、二级处理,但深度处理与回用率偏低。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 97.5%,但区域差异显著:东部沿海地区设施完善、技术先进,已实现污水深度处理及回用;中西部部分地区受经济制约,存在处理能力不足、技术落后问题,部分污水直排造成污染。
当前,我国城市污水治理已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活性污泥法、A/O 工艺等传统技术仍是主流处理手段。现有治理技术存在明显局限性。传统活性污泥法应用广泛,但处理效率低、能耗大、污泥产量高,对水质水量波动适应性差且占地面积大[1]。生物膜法虽污泥少、抗冲击能力强,却因生物膜生长脱落难控易致滤池堵塞,且脱氮除磷效果欠佳,难以满足严格排放标准。SBR 工艺灵活且占地小,但对自动化控制要求高、操作复杂,在技术落后地区普及难度大,处理效率受运行参数影响显著。
市政工程的复杂性对污水治理技术提出了新要求。由于城市污水来源广泛,水质水量波动大,技术需具备较强的适应性和抗冲击能力。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需采用紧凑高效的处理工艺以减少占地。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技术不仅要实现污水达标排放,还需结合水资源回用与能源节约,降低环境影响。同时,需兼顾低运行成本与简便维护管理,以适配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关键城市污水治理新技术解析
1. 技术原理及分类
(1)传统活性污泥法:通过好氧微生物代谢分解有机物,工艺流程包括曝气池混合、沉淀池分离,污泥部分回流维持浓度。其核心优势在于运行成本低、操作简便,但污泥浓度通常仅4-6g/L,处理负荷有限。
(2) A/0 工艺:采用缺氧 - 好氧两段设计,缺氧池通过反硝化菌去除 TN,好氧池降解COD 并完成硝化。成都某污水处理厂的宏基因组测序显示,缺氧池与好氧池优势菌门均为Pseudomonadota(相对丰度 46.73%、46.50%),但沉淀池优势菌属变为 Dechloromonas 和Azonexus,反映不同阶段功能菌群的适应性分化[2]。
(3)A²/O 工艺:在 A/0 基础上增加厌氧段,通过聚磷菌释放与吸收磷实现除磷。该工艺对碳源依赖性强,当进水C/N 比 <5 时,脱氮效率下降至50% 以下。
(4)SBR 工艺:采用时序操作(进水- 反应- 沉淀- 排水- 闲置),通过调控曝气强度实现硝化与反硝化同步进行,对水质波动适应性强,适合小型污水处理站。
(5)膜生物反应器(MBR):MBR 工艺结合膜和 生物反应器的优势,对难降解物质的降解率高于传统生物处理。以膜组件替代沉淀池,污泥浓度可达 25-30g/L ,硝化活性达2.28gNH3-N/(kgMLSS⋅h) ,远超传统工艺的 0.95gNH3-N/(kgMLSS⋅h)[⋅] 3]。
2. 在市政工程中的适用性分析
传统活性污泥法适合处理中低浓度生活污水,在中小型城镇应用广泛,但其占地大的劣势限制了在城区的推广。 A/0 工艺更适用于氮污染突出的流域治理,如武汉南湖水环境工程通过该工艺将 TN 从 2262mg/L 降至 63mg/L A2/0 工艺在碳源充足的工业废水处理中表现优异,某啤酒厂采用该工艺实现TP 去除率85% 以上。SBR 工艺因灵活性强,被用于分散式污水处理,如农村社区小型处理站。MBR 则在水资源短缺地区优势显著,北京某再生水厂通过 MBR 实现中水回用率100%,年节水18 万吨。
3. 应用实例及效果
南沙污水处理厂二期采用 A2/0+ 深度处理工艺,服务于38 万人。其COD、氨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超过 90%、85%、80%,达到一级 A 标准,有效解决了传统技术瓶颈,显著改善了水环境,并提供了再生水。三峡集团研发了沼液低碳处理与沼渣协同矿山修复技术。沼液通过负压提氨等工艺转化为生态氮肥,能耗降低 30%-50% ,污泥减少90% ;沼渣与尾砂配合,助力酸性矿山修复。
三、新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效果评估
1. 处理效率对比
不同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能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文献[3][5] 及行业报告整理
表1 不同污水处理工艺的效能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文献[1][2][3] 整理
由表可见,MBR工艺在各项指标中表现最优,尤其对COD和TP的去除率显著高于传统工艺;A2/0 工艺在脱氮除磷协同性上更具优势,适合水体富营养化控制严格的区域。
2. 成本效益分析
从经济性角度看,各工艺的建设与运营成本差异明显:
表2 不同污水处理工艺的建设与运营成本比较


传统活性污泥法初期投资最低,但运营阶段污泥处置成本较高;MBR 虽建设成本高,但因占地少、出水水质优,在再生水回用项目中全生命周期成本更低。
3. 对市政工程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新技术推动了污水治理从“污染控制”向“资源循环”转型。MBR 工艺通过高污泥浓度运行减少占地 70%,深圳某半地下式水厂借此节约土地 12 亩,上盖建设生态公园,年接待游客 10 万人次。A/O 工艺中,缺氧池与好氧池的微生物协同作用(如 Nitrospira 属的硝化功能)可降低碳源消耗 30%,某项目因此年减少甲醇投加量 120 吨。此外,污泥资源化技术逐步成熟,活性污泥经厌氧消化产沼气可满足处理厂 30% 的用电需求,实现“污水 - 能源”闭环。
四、新技术应用的制约因素与发展路径
1. 制约因素
污水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工作,任 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会影响污水治理工作质量[4]。一些先进的城市污水治理新技术,如 A2/O 工艺、SBR 工艺等,由于技术复杂,需要的设备和材料价格较高,导致建设和运行成本较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推广应用。MBR 膜污染问题突出,膜寿命通常仅 2-3 年,更换成本占总投资的 40%。另外,虽然我国出台了一些关于城市污水治理的政策和法规,但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政策支持还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补贴政策,导致企业和地方政府对新技术的应用积极性不高。
2. 发展路径
技术创新需聚焦瓶颈突破,如研发抗污染 MBR 膜材料,优化活性污泥法运行参数以抑制丝状菌生长。管理机制上,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推广策略。可借鉴深圳“数字孪生”平台经验,整合管网、水质数据,实现全流程智能调控。政策层面,需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示范工程,通过实际案例展示新技术的应用效果和优势,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五、结论
城市污水治理新技术在提升处理效率、节约资源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价值。MBR 工艺的高分离效能、 A2/0 工艺的协同脱氮除磷能力,以及 SBR 工艺的灵活适应性,为市政工程提供了多元化解决方案。例如,贵阳洗涤废水项目通过 MBR 实现水资源循环,成都 A/0 水厂通过微生物调控提升脱氮效率,均验证了新技术的实践意义。
未来,技术将向“智能化 + 低碳化”方向发展:AI 算法优化曝气参数可再降能耗,光伏驱动的污水处理系统有望在近年来实现部分能源自给。推广层面,建议建立跨区域技术共享平台,复制深圳半地下式水厂、烟台生物膜法等成功模式;加强公众科普,通过“水厂开放日”提升对再生水的接受度。通过技术创新与政策协同,城市污水治理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莎莎。环境工程中活性污泥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J]. 科技资讯,2025(9):150-152.
[2] 孔德起,胥前,丁秋菊,等 . A/O 工艺不同处理阶段的生活污水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25 (1):94-104.
[3] 杨凤英。膜生物反应技术在环境工程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J]. 黑龙江环境通报,2025 (6):105-107.
[4] 尹坤,姜蕤。生态环保视域下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措施分析 [J]. 造纸装备及材料,2024 (3):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