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Gunther Kress《新媒体时代的读写》学术思想述评

作者

朱婧妍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 450046

Gunther Kress 是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读写能力、社会符号学、多模态理论、话语分析与学习理论。他对新媒体时代涌现的多模态文本形式及其对学习和信息获取方式的影响,始终保持浓厚兴趣。1996 年至2003 年间,他陆续出版了多部独著或合著作品,如《阅读图像:视觉语法的设计》(1996)、《写作之前:对读写能力路径的再思考》(1997)、《社会符号学》(1998)、《多模态话语:当代交流的模态和媒介》(2002)、《多模态读写能力》(2003)以及《新媒体时代的读写》(2003)。在《新媒体时代的读写》中,Kress 提出一场革命正在重塑“书”与“写作”的关系。他认为,读写的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人类正从以文字为核心的传统读写过渡到包含屏幕形式的读写,图像也正逐步取代文字,成为新的表达方式。由此,读写的边界从语言层面扩展到多媒体设计层面。新信息和媒介形式的出现,将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认知产生深远影响。在书中,Kress 综合考虑社会、经济、交际与技术等因素,力图建构一套原则性框架,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变化对未来读写的影响。

一、传统读写和新媒体时代的读写不同之处

读写形式的改变带来知识呈现方式、交流方式和权利分配的变革。不同的逻辑和模态决定着两种读写方式的本质区别:传统书写以时间为叙述线索,依赖话语逻辑;而图像读写更依赖空间逻辑,以空间形式呈现。在传统表达中,表达者以线性方式按顺序叙述事件;而在新型表达中,各种元素以空间方式排列、以视觉效果呈现。因此,从文化意义上看,传统读写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是“叙述”,而新型读写则是“空间呈现”,这也造就了“叙述的世界”和“展现的世界”的不同。例如,英语文章通过字母的排列组合来呈现,单词、句子和篇章可视为字母与声音的聚合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想象赋予文字意义。文字阅读必须严格遵循顺序,从左到右推进,不同的词序、句序和时态都会影响对事件的理解。而在新媒体时代,图像与文字的尺寸、形状和位置可以自由调整,使阅读呈现“无序性”,且每个图像都具有不同的意义。新型文本在表达中可根据需求进行联结和重构,从而逐渐削弱了作者的权威意识。

二、新媒体时代的关键概念解析

(一)读写

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符号权力的重新分配,使国家、经济与公民价值观紧密关联,推动社会机构和价值体系的形成与运作。在此背景下,读写成为人们维系与社会机构需求、意义、愿望相一致的重要工具。使用者在维持和创造读写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重塑自身的社会生活。

新媒体语境下,读写受两个重要因素影响:其一是“屏幕”的主导地位及其无处不在的影响;其二是交流的多模态特征。信息中图像的增加,使读写不再局限于文字和话语,而涵盖图像、音乐、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具体而言,读写可包括: ① 表述或潜在使用的资源,如话语、写作、图像、姿态; ② 信息生产中的资源,如读写能力、口语、计算技能、多媒体与网络读写等; ③ 信息传播中的意义生成资源,如网络出版。总体来看,读写指任何声音或思想的记录与转录系统。

(二)书写

随着由传统读写向“图像读写”转型,书写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其本质是空间上的二维标记,而非时间序列中的声音。作为文本的生成单位,书写既体现社会环境和连贯性,也在新媒体语境下呈现出新的组织特点。当“屏幕”成为主要的信息媒介后,书写文本必须遵循视觉和审美原则。屏幕上的文字、图形标记、字体间距、边距等,皆构成视觉实体,使书写以整体形式出现,并与视觉模态融合。同时,屏幕与页面中的写作逐渐与图像、表格、图片等结合,推动语法由线性语言转向“视觉设计语法”,即对不同模态(文字、图像、手势、音乐等)的规律性组合。

(三)语言

新媒体时代的语言观也在转变。传统理论常将“言语”和“书写”视为同一抽象系统,而实际上二者应被理解为不同的模态,各自具有独特的实质性、潜在意义及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书写”的潜能,必须结合对“言语”及其他模态的比较。Kress 认为语言是一种模态资源,具有独特的逻辑和排列方式,可在模态内部实现统一或多样,但又不同于视觉模态。因此,语言在新媒体环境中应被视为与其他模态并列、协同的意义建构资源。

三、“读写”和“多模态”的相关理论评述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意义往往跨越多种模态(姿态、语言、图像、文字、3D 物体、色彩、音乐等),因此读写的理论基础已从语言学转向符号学。这要求研究者以新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意义”“学习”“创造力”等概念。意义的生成依赖“转化”(同模态内的形式转变)和“转导”(跨模态的符号转换),二者共同构成创造力的过程。同时,“文本”“话语”“体裁”也需被重新定义,必须考虑其媒介、出现位置及传播方式。在交流的构成中,“设计”成为核心。

符号学是新媒体语境下识读的关键理论。Kress 综合索绪尔“能指 / 所指”理论与皮尔斯“三分符号”理论,强调符号之间的能动性与非任意性:表达者通过能指的抽象化或物质化形式传达所指内容。符号的关系应基于事物间的形态和联系原则,而非纯粹的偶然联结。

模态及其选择是交流的核心问题。模态作为文化与社会资源,各具潜能与局限:如语言的声音、图像的光影、手势的身体动作等。意义的表达始终依赖转化与转导,并以“文本”形式出现。文本不仅是语言的集合,更是语言与符号资源的重新设计,可能是单模态,也可能是多模态的综合体。文本的建构受到三个关键要素影响:体裁(文本的结构形式)、模态(表达的资源选择)、话语(社会事件的议题和内容)。

传统读写强调语言资源的稳定性与再生产能力;而在多变的新媒体时代,关注点转向“设计”。设计意味着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经济语境中,针对“当下的真实需要”重组目标、读者、资源和表达方式。各种资源(文字、图像、声音、色彩、媒介等)均可成为设计的元素。因而,设计应是面向未来的、建设性的,而非仅是回顾与解构。

四、新媒体时代的阅读方式

传统阅读依循书面文本的固定路径;新媒体阅读则面向图像与多模态文本的待构建路径。阅读由“讲述世界”转向“阐释世界”,本质上成为一种符号生产与“设计”的活动。当文本以展示的方式呈现世界时,新的阅读方式重塑意义生产者与再造者(作者 / 读者、制图者 / 观看者)的关系;阅读需调动多重感官——听觉、视觉、触觉——并关注文字、表意文字、语音、手势等物质形态。随着文本形式、读者社会位置与人的经验交互,阅读习惯与意义不断演变。作者主张:没有单一理论足以解释当下的“阅读”,应以符号学视角考察“表达与交流的方式”“模态资源的构成”及其“目的”。据此,阅读既可被视为从文化化资料中提取意义的人类普遍冲动,也可视为在特定历史文化中的具体实践。

作者认为,多模态文本的阅读需把握两点:一是阅读的方向性,二是构成阅读路径的关键要素。实践中,应先对文本做“扫描”,识别其模态组成(文字、图像等)与组织方式,以形成初步策略;继而确定主导模态,判断是将其他模态并入主导模态共同解读,还是并列共读;并从结构层面评估各模态功能,辨析其是相互补充还是存在主辅分工。阅读路径并非唯一,可呈线性、环形或其他形态,通常依据读者特征与预设原则建构——如游戏界面会预先为目标读者设计动线。最终,需系统考察图像、书面与言语等多模态文本的符号表达能力,以理解在这一新形态下文本制作者与接受者相对能动性的重新配置。

项目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强省项目《深度学习赋能河南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提质增效的机理与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为2025JYQS0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