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刘凯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保定分行
1. 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面临的挑战
1.1 思想认识和发展理念有待提高。
部分商业银行对自身发展定位不清,仍然将业务重心倾向于大中型客户,对普惠金融群体重视不够,没有将发展普惠金融工作提到重要意识日程上来。与此同时,普惠金融工作下沉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网点营销前沿主阵地作用,甚至受传统思想和观念影响,对发展普惠金融工作落后的被动局面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过多地强调客观,严重阻碍了普惠金融工作的开展。
1.2 信用体系有待完善。
普惠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和农户,自身属于弱势群体,缺乏有效信用记录,抗风险能力弱,风险状况难以有效评估。部分商业银行由于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难以充分了解他们的真实状况,无形中增加了商业银行在客户识别、贷款审批等方面的难度。受此影响,部分商业银行在创新开发普惠金融产品的积极性不高,现有的普惠金融产品较为单一,产品缺乏创新,不能有效满足普惠金融群体的需求。
1.3 风险管理手段有待健全。
普惠金融群体有着自身发展规模不大,经营稳定性较差,信用等级普遍偏低的特点,尚未形成规范化的运营体系,自身的竞争力偏弱,倘若自身经营不善,很容易因为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进而导致其在商业银行的贷款无法偿还。面对这种情况,部分商业银行缺乏风险管理手段,在风险评估和管理过程中,不能及时、全面、准确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从而增加了决策和行动上的不确定性。
1.4 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部分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真正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没有积极开展普惠金融工作,更没有联动营销其他业务,造成客户黏性不强,普惠金融引领其他业务发展的作用不明显。另外,受员工风险合规意识淡薄、营销能力较差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直接影响普惠金融工作的顺利开展。
2. 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应对策略
2.1 统一思想认识,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
商业银行要想有效开展普惠金融工作,首先就是要克服畏难情绪,从思想上认识开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性,转变“唯对公大中型客户至上”的思想意识,下沉工作重心搞好普惠金融工作。其次,商业银行要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深挖普惠金融群体信息数据,完善数据来源,持续提升普惠金融群体画像的精准度。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拓展数据应用场景。积极围绕客户营销、申请准入、贷款审批等场景,建立大数据模型,实现批量化、多维度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大幅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第三,商业银行要加大发展普惠金融力度,进一步完善信贷审批制度,简化审批流程,尽可能减少繁琐的没有必要的审批步骤,对发展普惠金融业务采取“特事特办”的办事思路和风格,确保整个审批流程简单快捷,在贷款审批与互联网结合方面,实现整体的操作界面既简化又优化,确保为普惠金融群体提供优质的服务体验。
2.2 完善征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
完善征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是解决普惠金融群体融资难、融资贵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服务中要与网络平台进行合作,构建完善的征信体系,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对客户各项信用生活情况进行全面地掌握,对客户的贷款需求进行全面了解,从而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信用评价指标,尽最大努力减少信贷风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针对诸如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涉农客户等普惠金融群体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大力研发“小微快贷”、“个人经营快贷”、“善贷”等标准化、定制化产品体系。同时面向专精特新小微企业、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下沉市场,创新差异化的金融产品,精准满足不同普惠金融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要根据普惠金融群体普遍缺资产、对资金需求尤为迫切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信用类贷款产品,解决传统金融服务中普惠金融群体“抵押难”、“担保难”等问题。2.3 提高风险防控水平,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提高风险防控水平是有效降低普惠金融风险的关键步骤。首先,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工作要提高风险防控意识,下大力采取信贷风险防控措施,实现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促进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其次,商业银行要综合利用大数据技术,充分掌握普惠金融群体的各项数据信息,并对各这些数据信息进行仔细研判,及时有效地发现潜在的风险问题,对有严重风险倾向的客户需做好风险评估以及定价,尽可能避免发生信贷风险。第三,商业银行要加强普惠金融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在风险防范上实现主动管理、过程管理和预期管理,减少人为干预,从而规避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确保普惠金融工作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要及时关注市场环境及普惠金融群体的变化情况,借助金融科技,下大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除此之外,由于普惠金融群体的特殊性,在开展信贷业务时,商业银行就不能用传统的业务模式去开展普惠金融工作,而是要依靠金融科技,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对普惠金融群体进行精准画像并建立分类评级模型,提前预判潜在金融风险,有效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2.4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升队伍素质。
提升队伍素质,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能有效避免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首先,商业银行要定期加强普惠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系统培训、集中演练和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普惠金融从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及工作能力,从而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其次,商业银行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制定严格的绩效考核办法,明确普惠金融业务考核要点,尤其是要明确联动开展业务的绩效比例,制定合理考核方案。然后根据个人业绩和考核结果,作为普惠金融从业人员绩效管理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在考核中达不到岗位要求的,要果断让其退出普惠金融从业岗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加大激励力度,拓展晋升渠道。商业银行要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为普惠金融从业人员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对在业绩考核和评价中表现优秀的普惠金融从业人员及时提供更多转岗及晋升机会。
3. 结束语
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对振兴实体经济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由于存在征信体系的不完善、缺乏风险管理手段等问题,对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要想做好普惠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就必须提升风险防控意识,转变服务模式,构建完善的征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健全征信体系,为普惠金融群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从而实现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波 , 杜琰琰 . 数字化转型推进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研究 [J]. 新金融 ,2020,(09).
[2] 汤佳颖 . 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难点及对策分析 [J]. 科学与财富 ,2020,(03).
[3] 燕翔 , 冯兴元 . 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 [J]. 江汉学术 ,2022,41(5) :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