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研究新范式:近五年大学生就业研究回顾与前沿展望(2021-2025)
冯国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江苏南京 210044
一、引言
当我们置身数字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见证后疫情时代全球价值链的深刻重塑,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也正经历供需结构与职业生态的系统性变革。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创业,创造更多数字经济领域就业机会。[1]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2]
的确,随着数字经济持续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化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然是学界公认的共识,但数字技术发展与就业增长低迷的悖论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未解。[3]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大学生&就业&数字经济”主题检索,限定2021-2025年时间窗口,遴选CSSCI与北大核心期刊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样本336篇。文献计量分析显示,相关研究年度分布呈现“U型”特征——2021年发文量达峰值84篇,2024年回落至61篇,2023年后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深化,研究热度显著回升,形成“热点政策-学术响应”的典型研究周期特征。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范式已突破传统就业治理的茧房,从聚焦宏观政策调控、微观个体能力提升,向技术变量与制度变量动态交互、数字经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新研究范式转移。本文以数字经济为出发点,以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落脚点,对近五年大学就业现状、大学就业核心问题与纾解路径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期深描大学生就业图景,展望未来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新业态。
二、协同治理:大学生就业对策治理范式研究
长期以来,寄希望于依靠传统的单一的就业政策供给,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近五年,随着雇佣市场的结构性变革与数字经济时代的深度融合,加速推动学术界突破传统“供给-需求”的二元分析框架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开启“政策保障-教育支持-就业创新”三维协同治理新范式的重构与跃迁。
毋庸置疑,从历史长时段来看,有效的就业政策供给,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保障。正如孟彬在《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变迁》中,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历史文本梳理,为我们勾勒的七十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演进之路一样。[4]李志明在《中国就业政策70年:走向充分而有质量的就业》中深刻指出:“中国就业政策的演进轨迹,本质上是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变革,尤其是资源配置方式制度性转型的适应性调整。”5重大突发事件犹如对就业治理体系的压力测试,暴露出政策系统的韧性与短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我国首次启动国家级失业应急机制,形成应对大规模失业的“政策工具箱”。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则将就业政策响应能力推向新高。熊国瑾在《重大突发事件下我国促大学生就业政策文本量化研究》中,通过对疫情期间一系列大学生就业政策文本分析,彰显了政府积极落实大学生就业战略和政策,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的信心和决心。[6]面对新形势、新环境,莫荣在《坚持就业优先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再一次阐述了坚持实施就业优先的重大战略意义。[7]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开始尝试通过引入新的理论进行动态化多元化政策保障效能分析框架新范式进行研究。王以梁在《人本导向: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未来走向》中认为,面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政策从政府单一性供给向市场化导向的新态势,需要强化对大学生就业个体需求的关注。[8]李西顺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模型构建与阐释》中采用质性分析,尝试构建“调内部结构-促供需匹配-重外部保障”三位一体式的就业政策模型,试图激发地方就业政策积极性。[9]熊烨在《前景理论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目标群体“政策冷漠”的生成与干预——以N大学F学院为例》中,通过借用卡尼曼(Kahneman)前景理论,分析当下就业政策乏力的现实困境,及提振干预策略。[10]以期合理引导就业,从而提升促就业政策的成效。
显而易见,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就业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始终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战略核心。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渗透,高校对于提升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加速推进就业工作精准化、发展化、数字化,实现就业指导体系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范式转型,形成以数据驱动、智能匹配为核心的新型就业服务生态,已然成为高校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共识。王永珍在《高校精准就业指导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中阐述了,精准就业的核心要义,提出了精准就业闭环指导体系的实践路径。[11]梁阳在《大数据驱动高职院校精准就业的行动逻辑》中,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提出构建高校“四位一体”精准化就业服务范式。[12]胡烨丹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优质就业路径探析》中认为,高校要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深度推进产教融合,长效实施就业提升计划。[13]汪歙萍在《就业育人: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的有效路径》中,着力从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角度入手,希望高校从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方面构建就业工作新业态。[14]宋璐鹏在《新时期高校就业育人机制的问题与路径探析》中提出,要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就业育人服务体系。[15]史秋衡在《供需优配:高校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战略选择》中提出,高校要优化配置供给类型,开展“分型分类”精准化就业指导,实现就业育人全要素协同融合。李俊龙的《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路径的分析与研究——基于江苏省7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文本分析》、黄亚婷的《世界一流大学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动因、策略与成效——基于结构化理论分析框架的考察》等文章,对高校提升毕业生就业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洪文建在《大学生就业现实困境及其破解路径研究》中还提出了,构建学校支持、社会帮扶、个人提升精准就业大格局的重要意义及其实践路径。[16]
三、赋能调适:数字经济赋能大学生就业新趋势研究
伴随数字经济突破工业经济时代技术框架的禁锢,逐渐呈现出新经济、新就业、新业态“三新”变革的典型特征。值得关注的是,数字经济正以前沿技术创新赋能大学生整体就业新格局,又以革命性深度重塑就业新生态。
学界也悄然借助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展开了数字经济赋能大学生就业系统性研究,致力于揭示数字经济赋能大学生就业新范式的演进规律与调适路径。正如李长熙在《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知识图谱(2003-2021年):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中,通过CiteSpace揭示的学术热点迁移,数字经济与就业的耦合研究已成为近三年文献增长的爆发点。[17]确实,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成为重塑全球价值链格局的不可逆转的变革力量是公认的事实。[18]戎爱萍在《数字经济研究:进展与展望》中,全面梳理了数字经济理论发展、探究了数字经济社会效能。[19]乔岳在《数字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中则重点强调,推进数字经济体系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20]杨佩卿在《数字经济的价值、发展重点及政策供给》中,梳理了数字经济的内涵、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提出了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供给中国方案。[21]廖杉杉在《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中,通过大数据案例实证研究认为,数字经济对于促进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明显作用。[22]王园园在《数字经济能否破解“资源诅咒”?》研究中认为,相较于成熟型城市,数字技术对成长型城市的边际效应显著弱化。该结论不仅揭示了区域经济数字化转型的梯度差异,更对当前全球范围内数字技术浪潮的普惠性假设展开了批判性审视。[23]
当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就业市场适应性变革已形成双轮驱动格局。这种耦合演进机制既体现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本结构的倒逼机制,又彰显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形态的赋能效应。杨仲迎在《数字化赋能就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中认为,数字经济赋能就业,是保障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24]张顺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中提出,数字经济具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就业活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积极意义。[25]琚琼在《数字经济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中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劳动力就业质量的提升。[26]余进韬在《迈向高质量充分就业:数字政府的就业驱动逻辑》中,也为实现数字经济下就业稳定提升提供了新启示。[27]向国成在《数字经济的就业效应:研究进展与分析框架》中,通过搭建数字经济的就业效应分析框架,系统的提出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影响机制。[28]刘翠花在《数字经济促进就业扩容提质的理论逻辑、作用机理与推进路径》中,则构建了加速推进数字经济视域下促进就业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29]
面对数字经济与就业市场的耦合效应,学界研究焦点已从单向赋能转向多维治理框架构建,从而批判性视角审视数字经济带来了各种各样新的挑战。刘瑞明在《数字时代的中国经济:机遇、挑战与应对》中提醒我们,要警觉数字经济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挑战。[30]宋佳在《全球数字经济转型与青年就业:趋势、挑战及应对》中再一次预判,当前数字经济发展不均、青年数字就业能力准备不足现实困境。[31]黄浩在《数字经济带来的就业挑战与应对措施》中,论述了数字经济下个人隐私保护、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变化的挑战。[32]何苗在《中国数字经济与就业质量的协调发展研究》中提出,要动态多维度研究数字经济对于就业的影响。[33]张冬洋在《数字经济与青年流动人口高质量就业》中认为,对数字经济促进就业高质量充分发展需进一步论证研究。[34]马光秋在《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研究》中系统论证,数字经济时代传统产业就业过剩与新兴领域技能缺口并存的二元悖论困境。[35]与此同时,如姜鹏飞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高质量就业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祝军的《数字经济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实证研究》、毛宇飞的《实体经济发展、数字经济赋能与大学生就业市场变动——来自招聘网站大数据的经验证据》等文章也通过多维视角探索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有效破解路径。
四、研究展望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就业相关核心问题始终是高等教育学、社会学、劳动经济学聚焦的核心议程。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学术界在大学生就业整体情况、就业核心问题、促进就业路径、数字经济赋能就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当然,对于数字经济与大学生就业的深度耦合的新范式研究,还需进行有效分析和讨论。
第一,深化新就业大数据实证研究。面对数字经济新热点,学术界已形成多学科交叉研究范式,依托高等教育学、劳动经济学、技术社会学等理论框架,系统解构数字经济驱动就业形态变革的内在机理与作用路径,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然而针对灵活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群的量化研究仍显薄弱。开展新就业大数据实证研究既是破解“理论先行、数据滞后”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数据驱动型就业政策体系的迫切需求。
第二,强化数字经济就业效能动态体系研究。当前学者对于数字经济就业效能研究呈现显著的理论分野,尤其在在就业效能测算、质量效能评估、政策干预路径等核心议题上尚未达成理论共识。因此,亟需构建以就业质量动态评估系统为核心,具有实时监测、智能预警、精准施策功能的长效数字经济就业效能动态体系,厘清数字经济就业效应不同观点出现的背后原因和逻辑。
第三,构建发展型就业指标体系创新路径研究。当前研究揭示了,数字经济在缓解结构性就业压力与个体发展诉求的动态均衡方面尚未形成有效机制,反映了传统就业评估范式与数字时代人力资本价值实现路径之间的系统性失配。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尝试构建就业质量、权益保障、社会保障、技能提升、职业晋升、创业生态、工作认同、终身学习、数字转型的发展型就业指标体系,着力破解数字经济赋能就业的理论张力,形成数字经济就业研究新范式,从而为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通知[R/OL].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1-08/27/content_5633714.htm.
[2]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R/OL].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3/content_7013163.htm?s_channel=5&s_trans=7824452999_.
[3]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丹尼尔·洛克,查德·希维尔森.人工智能和现代生产率悖论[J].比较,2019(01):120-155.
[4]孟彬,钟新文,刘鸣禹.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变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02):63-70.
[5]李志明.中国就业政策70年:走向充分而有质量的就业[J].天津社会科学,2019,(03):57-63.
[6]熊国瑾.重大突发事件下我国促大学生就业政策文本量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3,(07):88-94.
[7]莫荣,殷宝明.坚持就业优先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J].劳动经济研究,2024,12(04):3-8.
[8]王以梁.人本导向: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未来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2025,(02):106-111.
[9]李西顺,王璇.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模型构建与阐释[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5,43(04):58-67.
[10]熊烨,曾明,陆义勇.前景理论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目标群体“政策冷漠”的生成与干预——以N大学F学院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5,(02):83-92.
[11]王永珍.高校精准就业指导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1,(08):98-102.
[12]梁阳,陆婷.大数据驱动高职院校精准就业的行动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02):77-80.
[13]胡烨丹,王玉龙,江南.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优质就业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1):88-92.
[14]汪歙萍.就业育人: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的有效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4,(10):59-64.
[15]宋璐鹏.新时期高校就业育人机制的问题与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27):9-13.
[16]洪文建,陈春梅.大学生就业现实困境及其破解路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4,(19):60-64.
[17]李长熙,张伟伟.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知识图谱(2003-2021年):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23,(04):100-112.
[18]李雯轩,李晓华.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历程、趋势及中国的推进路径[J].经济学家,2022,(05):36-47.
[19]戎爱萍.数字经济研究:进展与展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10):74-82.
[20]乔岳.数字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1,(06):51-57.
[21]杨佩卿.数字经济的价值、发展重点及政策供给[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0(02):57-65+144.
[22]廖杉杉,鲁钊阳,李瑞琴.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4,40(02):29-34.
[23]王园园,冯祥玉.数字经济能否破解“资源诅咒”?[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25,(01):90-99.
[24]杨仲迎.数字化赋能就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J].重庆社会科学,2025,(01):66-81.
[25]张顺.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06):12-21.
[26]琚琼,杜岩岩.数字经济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J].劳动经济评论,2024,17(01):80-98.
[27]余进韬,张蕊,龚星宇.迈向高质量充分就业:数字政府的就业驱动逻辑[J].财政研究,2024,(12):81-95.
[28]向国成,毛雨浩,邝劲松.数字经济的就业效应:研究进展与分析框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4,(03):183-193.
[29]刘翠花,戚聿东.数字经济促进就业扩容提质的理论逻辑、作用机理与推进路径[J].理论学刊,2023,(04):129-141.
[30]刘瑞明,许元.数字时代的中国经济:机遇、挑战与应对[J].产业经济评论,2024,(02):44-59.
[31]宋佳,王卉卉.全球数字经济转型与青年就业:趋势、挑战及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24,(10):102-110+20.
[32]黄浩.数字经济带来的就业挑战与应对措施[J].人民论坛,2021,(01):16-18.
[33]何苗,任保平.中国数字经济与就业质量的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23,(01):6-20.
[34]张冬洋,陈星宇,杨巧,等.数字经济与青年流动人口高质量就业[J].经济管理,2025,47(01):66-86.
[35]马光秋,阎荣舟.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研究[J].理论视野,2023,(02):62-67.
基金项目: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项目“‘新冠疫情’视域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路径及其政策调整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SJB0066);2020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FYHLX004)。
作者简介:冯国昌,男,安徽蚌埠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