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策略探究

作者

康玮丽

新疆五谷田种业有限公司 834300

前言

玉米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适应性强、用途广泛,不仅可直接食用,还是饲料加工、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但是,实际的玉米种植过程,种植技术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会影响到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因此,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和科学的病虫害防治策略非常重要,其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推动持续稳步发展。

一、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一)提高农业经济

高产玉米种植技术通过优化种植密度、科学施肥及精准灌溉等手段,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直接增加农户收益。病虫害防治技术可减少因病害和虫害导致的产量损失,降低生产风险,确保农民稳定收入。综合应用这些技术能够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确保粮食安全

玉米作是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稳定产出对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至关重要。高产技术结合有效的病虫害防控,能够显著提升玉米总产量,缓解粮食供应压力。尤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病虫害发生频率增加,科学防治技术可减少突发性灾害对作物的影响,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三)农业生态平衡

科学的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强调绿色防控理念,如生物防治、抗病品种选育等,减少化学农药依赖,降低环境污染。通过轮作休耕、土壤健康管理等技术,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增强作物抗逆性。这种生态友好型生产方式不仅保护生物多样性,也为农业长期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高产玉米种植技术

(一)科学选种

高产玉米种植的首要环节是科学选种,优良品种是实现高产稳产的基础保障。

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品种。种植者需综合考量当地气候特征、土壤条件及种植习惯,选择具备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且丰产潜力突出的优质品种。在干旱频发区域应优先选用耐旱型品种,病虫害高发地区则需侧重抗病虫品种。种子来源需确保正规可靠,严格把控种子纯度与发芽率等质量指标。

(二)深松整地

深松整地是玉米生长奠定坚实基础,可以提高玉米的品质与产量。深松整地是优化玉米生长环境的核心措施,直接影响根系发育与养分吸收效率。整地过程要求耙细耙平,形成上虚下实的理想耕层结构,既保证播种均匀性,又促进幼苗扎根。结合整地可同步施入腐熟有机肥或复合肥作为基肥,实现土肥融合,为玉米全生育期提供持续养分供给。规范的整地操作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减少杂草滋生,为玉米高产创造条件。

(三)适时播种

适时播种对玉米生育进程和产量有决定性作用,播种期需根据品种生育特性及当地气温变化规律确定,通常以五到十厘米土层,温度稳定以 10-12℃为基准。过早播种易遭遇低温冷害导致烂种缺苗,过迟则缩短生育期影响灌浆充实。播种深度宜控制在三到五厘米,过深阻碍幼苗出土,过浅易受干旱影响。要想播种均匀度与覆土紧实度,可以使用精量播种机械[1]。

(四)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指的是耕地上实施免耕或少耕,尽量减少耕地面积,并在一定程度上覆盖秸秆,从而达到增肥增效、抗干旱的目标。采用保护性耕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并提升地力,秸秆覆盖可以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通过减少耕作次数和秸秆覆盖,可以保持较高的蓄水保墒抗旱能力,从而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

(五)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贯穿玉米整个生产周期,要对其实施精细化管理。苗期重点做好查苗补缺和间苗定苗,确保群体整齐度,遵循去弱留强原则。水分管理需根据生育需水规律灵活调控,干旱及时灌溉,涝渍快速排水,保障水分供需平衡。中耕除草分阶段实施,苗期浅耕护根,中后期适当深耕结合培土,有效抑制杂草并改善根际环境。追肥管理按需分次进行,拔节期侧重氮肥促茎叶。

三、玉米病虫害防治策略

(一)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玉米病虫害防控的基础性措施,通过优化种植体系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选择抗病抗虫品种是首要环节,充分利用品种自身抗性减轻病虫危害,减少防治投入。合理轮作可有效阻断病虫害的寄主连续性,降低土传病害和专性害虫的种群密度,建议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田间卫生管理同样关键,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体、杂草及害虫越冬场所,破坏病原菌和害虫的生存循环,显著降低次年病虫基数。

(二)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玉米病虫害防治的一种重要方法。物理防治利用害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靶向防控,具有环保、无残留等优势。地膜覆盖技术,能有效地提高地温,促进玉米生长,抑制杂草生长,减少害虫繁殖;紫外灯诱杀害虫,以达到减少害虫数量的目的。同时,合理的轮作、间套作可以打破害虫生活史,降低其在农田中的累积。灯光诱杀技术针对具有趋光性的害虫,如玉米螟、金龟子等,通过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减少田间落卵量。性诱剂则通过释放性信息素干扰害虫交配,降低繁殖效率,适用于玉米螟、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种群控制。此外,可通过色板诱杀、防虫网阻隔等辅助手段增强防治效果。温室环境中的热处理和水蒸气熏蒸也能够有效杀灭潜伏在土壤或作物上的病原菌和害虫。

(三)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作为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玉米病虫害治理策略,主要是利用自然界的生物天敌,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程度。天敌昆虫的应用是重要手段,如释放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或利用瓢虫、草蛉捕食蚜虫,显著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微生物农药同样发挥关键作用,苏云金芽孢杆菌可特异性毒杀鳞翅目幼虫,白僵菌、绿僵菌对地下害虫防治效果显著。针对病害,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防菌能竞争性抑制病原菌繁殖,减轻茎基腐病、叶斑病等危害。微生物制剂通常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对非靶标生物影响较小,更加环保 [2]。

(四)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作为应急性措施,需在科学指导下精准使用。要先监测和识别病虫害,以确保选用的农药具有针对性。不同的农药对不同类型的害虫和病害具有不同的防治效果,农药选择应遵循高效、低毒、低残留原则,优先选用对靶标病虫害活性强且对天敌安全的药剂。防治时机至关重要,需在病虫害发生初期或关键危害阶段施药,如玉米螟卵孵化盛期、叶斑病发病前等。为避免抗药性产生,应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并合理混配以提高防效。施药技术同样关键,采用无人机或高杆喷雾确保药剂均匀覆盖,同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结束语

总之,玉米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策略的有效结合是实现高产高效的重要保证,种植者要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从选种、整地、播种到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都要精心操作。玉米病虫害防治方面,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病虫害防治策略,不仅实现了玉米的高产稳产,还保证了玉米质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能够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于 旭 东 . 高 产 玉 米 种 植 技 术 和 病 虫 害 防 治 策 略 [J]. 河 北 农业 ,2024(06):223-224.

[2] 张林 . 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策略探讨 [J]. 农民致富之友 ,2023(09):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