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对图书馆功能形态拓展的一点思考

作者

熊岸枫

怀化学院 湖南怀化 418000

世界上知名图书馆的建筑一般将风格化和实用化的完美结合发挥到极致,比如捷克布拉格的斯特拉霍夫修道院图书馆‌、奥地利阿德蒙特修道院图书馆‌、美国马里兰州的乔治·皮博迪图书馆‌、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皇家葡萄牙语阅览室等等。这些殿堂级的图书馆典范,其内在的功能形态早已烙印于世人心中,成为了经典和传奇。缘此,笔者也想就图书馆功能形态拓展的话题来谈一点个人粗浅的想法。

将具有特征性的符号标志、文化意味、风格品质等等范畴有序堆砌于图书馆的常规定义之上,无论成功与否,其表现形态必然拥有了多一层的含义或分量,建设者一般期待物尽其用,在用户和读者那里形成正向感知。图书馆建筑天然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常常可以促成淋漓尽致的异元素介入,比如小桥流水、蓝天白云甚至杂乱无章的柴禾杆,都是发挥灵感创意极其珍贵的材料。在这里,异元素堂而皇之就成了亲密无间的家族成员。

一、图书馆功能形态拓展的实际意义

1、让“星空”这样的异元素释放阅读意义

这是笔者决意要写作此文的原始动机之一,康德说: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笔者不曾想自己职业生涯的最后几年将在图书馆度过,当它现今就是我每天必然要面对的现实的时候,我就设想着怎么让日子过得更有光泽和意义,那时还根本不知道有韩国的星空图书馆,我在想,如果把天文望远镜和常规阅览室有机结合在一起,让读者在常规的书籍阅读基础上,再能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体验一把对于“星空”的真正阅览,那种感觉一定十分美妙。事实上,对广袤星空的探索和渴望,几乎为所有人之所愿,图书馆将常规的书本阅览与科学的星空阅览相结合,无论从精神意蕴还是实际意义,都是一种创造性举措。它使读者通过书本的有些阅读与星空的无限探究得到身心的平衡和启迪,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技术规格和文化魅力。

2、让“1+1”模式重构阅览体验和工作程式

这是笔者决意要写作此文的原始动机之二,所谓“1+1”模式,即给图书馆工作人员配备人形移动智能助手,智能助手通过与原岗位工作人员一对一学习,逐渐掌握其工作程序包括性格特征等等各个工作关联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优化超越。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读者就可以根据预先的介绍和个人喜好来选择哪位工作人员的智能助手,从读者踏入图书馆那一刻开始,就开始了一段务必温馨美好而又大开眼界的导读行程。智能助手以蓝牙传输的方式让读者在温馨熨帖的语音指引陪伴之下,不仅能快捷舒适地获取服务,还能即时咨询其它相关信息,其在图书馆的阅读体验如同开启了一段科技之旅。

“1+1”模式并不是为了精简机构,而是对人工的扶助,让人工的特征永续和自我进步,也是让人工真正享受科技发展的红利,而不是被机器抢了饭碗。这是科技发展的初衷和最后归宿。

3、自然人文资源整体列装的生态模式

上述韩国星空图书馆利用了大自然的星空这个硬件作为建设的核心元素符号,让图书馆文化意味和环境指标得以升华。此外新加坡怡丰城港湾图书馆,就充分利用了港湾海景元素,以临海的落地窗和沙滩椅等等设计,让阅读与观海景有机结合。这些都是无不具有清新感和创造性的设计,值得援引和借鉴。

笔者工作单位位于的雪峰山区,这里不仅山地自然资源丰富,而且还是抗战时期著名的雪峰山之战所在地,属于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红色资源。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些元素建成一座图书馆,让自然生态与人文要件相得益彰,应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图书馆功能形态拓展的理论依据

在图书馆功能形态拓展的基本建设环节,关乎图书馆馆体建筑形态的设计可以见仁见智,核心目标是阅读体验,还有一个的重要考量就是文化标识性。最近这些年有关的文章多见传统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立论点,问题是有人写了之后,后续多见同质化写作,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价值。信息化时代建筑文化构成的一种常规操作无非就是与科技关联,至于关联的具体方式方法必然可以各显神通,这种途径基本无关创新,仅为资源调配与协作方面的问题解决。笔者上述提出的三种方案之“1+1”模式,力避同质化写作,将源于丹麦哥本哈根的“真人图书馆”理念进行拓展和转换,促成机器人与真人有机结合的工作模式落地,这绝非那种张口闭口就拿信息化技术说事实则空洞无物的作文做派。

其实,无论是图书馆馆体建筑还是内在软环境的建设,其实际的立论点并不多,写作与科研的空间也并不大,追求高大上的说派很容易落入同质化虚幻外壳的陷阱。所以,那些能够切实作为图书馆功能形态拓展的理论依据的文献就显得尤为珍贵。在此,笔者经过精心筛选,选取了如下几篇来作为本文的立论支撑:

首先,孟默涵等《传承农耕文化视阈下乡村图书馆建设研究》的关注点在乡村文化振兴,将乡村图书馆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新形态的视角来定位,设计出了一个系列的关联很强、问题导向明确、结构特征稳定的基本模型。这里的理论依据深植“三农”实际,不局限于狭义的文化定位,从图书馆的本体功能属性而论,农耕情态下的异元素不拘一格,对象多元芜杂,但是其文化活性显而易见,农舍、山水、草木、农作情境等等天然取材和乡村风俗、乡土艺术、文化传承发展项目等等属于根本融合的共同体。那么,图书馆的意义何在?正如该文摘要所述:

传承发展农耕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当前,通过代际之间口耳相传的“乡村夜话”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受诸多因素影响正逐步“退场”,已无法再承担传承发展农耕文化的历史重任。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作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新形态的乡村图书馆,应该填补“乡村夜话”消失的“空场”,积极投身于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农事生产经验、节庆活动和民间艺术、祖传家训和乡风民俗等传统农耕文化。因此,当前乡村图书馆应该以农民口述农耕文化为抓手,以乡居农民为主体,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不断加强乡村图书馆资源、人员队伍和场所建设,从而积极发挥其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农耕文化的作用。

应该说,这是乡村图书馆建设背后最强大的理论引擎,“乡村”这一传统文化特征主体在时代进程中需要依靠主观能动注入才能得以唤起和序进,这是综合平衡,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战略考量。当然还必须说明的就是,提振“三农”的关键举措并不在图书馆的建设,只能说图书馆的建设是其中比较积极的因素,既然如此,就可以大胆尝试,成就合力。这里阐明了环境指标与任务指标对于图书馆功能形态定位的方向、专属性以及适用性原则。

第二,在城市大社会激烈交融的大背景下,创新知识溢出是一个分秒必争时刻演绎的进程,图书馆则是这一进程的重要推手,表现空间巨大。在产业发达、市场活力良好的城市,知识附带技术的溢出更具有影响力和行动力,建设城市公共图书馆的目的,无非就是要形成这种价值性转换和升华,从而良性循环拓展应用人群在各行各业的创造能量。这种隐性转化的逐渐白热化,实际上伴随改革开放以来的进程——公共图书馆的理念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大力倡导,在 19 世纪末传入中国,截至 2023 年,中国共有三千三百多个公共图书馆——从传统纸媒到数字时代,图书馆在助力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方面贡献巨大,宋丽娟,余泳泽《书香四溢:城市公共图书馆建设与创新知识溢出》一文中指出:

在创新文化体系中,图书馆是开展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技术要素市场中的重要供给方。创新主体在图书馆文化交流中能够获得更多的隐性知识,从而在产业研发和技术外溢等活动中有更好的表现。利用城市公共图书馆和工业企业专利引用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城市公共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对于工业企业创新知识溢出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表现为提升了所在城市企业的专利引用数量。这种溢出效应在东部区域、大型城市以及大型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城市公共图书馆建设所带来的创新知识溢出效应主要通过两个机制实现,一方面,公共图书馆的知识集聚功能促进了产学研合作,进而带来创新知识溢出;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建设能够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带来人力资本流入,从而实现创新知识溢出。此外,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强化了城市公共图书馆的知识溢出效应。

互联网背景下热衷的“碎片拾取”是集体知识结构新旧机制合力萃取的过程,背后的引擎仍然是图书馆赋能功能驱动的结果,上述 *1+1 ”模式既是手段,也是结果,当前乃至今后三、五十年的趋势,会在不断优化的目标模式激励下勇往直前,图书馆的功能形态会有相应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这里的理论依据显而易见:赋能、新技术、知识取得的创造性循环,等等等等,最大化发挥图书馆核心功能属性的价值和力量,这是图书馆意义层次的本体形态,是资源、内外环境、软硬件得获牵引和动作的核心引擎。

第三,环境硬件指标与人文附着。首先,环境硬件指标,一般来说,森林、公园、海滩、星空、田园等等自然环境,满足安全稳定可靠前提、达到相应的环评指数建筑标准的地段,都可以作为图书馆落脚点。郭春燕《公园图书馆建设实践与发展策略》一文的摘要就将公园图书馆建设面临的基本情况做了概括:

在国家大力推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迅速兴起,“图书馆 + 公园”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文章梳理了 2017—2023 年间我国公园图书馆建设实践,分析建设及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公园图书馆发展策略:多部门协同明确规划,建立业态评价机制,整合多方资源,探索多种用工形式,加强与读者交流。

比如位于北京郊区怀柔小镇的篱苑书屋,“百度百科”称之为“可以向游客及村民提供免费的阅览读物和空间,同时亦可作为游客及村民相互交流的一处清舍雅苑”,它被誉为“北京最美的图书馆”。还有被称为“最孤独的图书馆”的三联书店海边公益图书馆,等等。这些经典范例,都是将环境硬件的特色指标的价值发掘到一定高度,实现了人与自然、建筑、阅读体验多向度立体和谐共融的环境资源创设性联动目标。常言的所谓“高大上”,实际上是一种实在、真切、优美的实用性的极致化。类似的例子,国内外比比皆是。

其次,人文附着。比如说历史人文、红色文化、经济科技文化等等,都可以作为图书馆建设的人文附着对象。史云,  王彦妍《媒介环境学视阈下红色主题图书馆建设研究——以中共党史文献中心为例》所介绍的就是一例,与笔者上述提到的雪峰山抗战红色主题图书馆的建设存在相似点,所不同的是这并非庭院式的,而是还要极尽可能地发挥风景名胜的文化承载价值。与王雪超,  姚雪梅《文旅融合背景下主题图书馆建设策略研究》提到的主题图书馆建设的文旅融合更为贴切一些。但笔者的提议还不止于此,雪峰山的主体部分主要位于怀化和邵阳两个地区,还要充分考虑两个地区的高校,要将雪峰山图书馆建设作为两地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延伸板块,把学科专业建设连贯到一起,在该文所提到的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目标基础上,再加上教育:

主题图书馆是公共文化事业在新时代发展的产物,从对建筑、馆藏、名人遗迹等资源的揭示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从提供专门服务到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主题图书馆的价值不断彰显。文章在分析主题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现状、文旅融合背景下主题图书馆建设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梳理出主题图书馆在文旅融合中的建设策略,以期为我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图书馆本身作为人文建设与传播渠道,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它是可以无须太考虑多少外在的人文附着对象的,只需专注于内部软环境建设,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就必定会“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当然是一种选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文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就无法阻挡那些外形高大上,内在精优美的图书馆的遍地开花。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资源集约联动,建设美好家园,更好地服务以人为本,必然会越来越显著、越来越精准地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着力点。

参考文献:

[1] 孟默涵等 .传承农耕文化视阈下乡村图书馆建设研究 [J]. 图书馆 , 2023 (2) P14-18.

[2] 宋丽娟,余泳泽 .书香四溢:城市公共图书馆建设与创新知识溢出 [J]. 当代财经 ,2023(3)P3-14.

[3] 郭春燕 .公园图书馆建设实践与发展策略 [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 2024 (10) P59-63.

[4] 史云,  王彦妍 .媒介环境学视阈下红色主题图书馆建设研究——以中共党史文献中心为例 [J]. 情报资料工作 , 2024(45-3) P105-112.

[5] 王雪超,姚雪梅.文旅融合背景下主题图书馆建设策略研究[J]. 图书馆, 2022 (10)期 P78-83.

本文为湖南省图书馆学会 2025 年度立项“一般自筹”课题(课题编号 XHZC2520)“国民音乐教育服务直达基层的图书馆路径探索”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