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
邵宇洁
临海市哲商小学 317000
引言: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体系中的一环,它更是培育学生责任意识、提升动手实践能力以及激发创新思维理念的核心渠道。随着新课标对劳动教育要求的逐步提高,如何凝聚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力量,共同推动小学劳动教育有效且扎实地开展已然成为当前教育改革进程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所以本文从家校社协同的视角展开深入探索,致力于探寻小学劳动教育的优化策略,力求实现劳动教育的科学化、常态化以及生活化发展模式。
一、家校社协同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
当下在“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双重驱动下小学劳动教育总体展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劳动课程开始受到重视,各类劳动实践活动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不过在劳动教育实际落地推进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首先就是从家庭层面来看部分家庭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普遍存在重视文化知识学习、轻视劳动实践操作的现象。家长们往往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关注孩子的文化学习成绩上却忽视了对孩子劳动精神、劳动技能以及劳动品质的培养,那么这就使得家庭劳动教育难以获得应有的支持与配合。从学校层面而言,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存在教学内容单一、形式化的问题。劳动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缺乏有效性,劳动实践活动往往浮于表面,那么这就导致劳动教育难以充分发挥它的育人价值。
二、“家校社”协同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
(一)设计递进式的劳动教育
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课程内容的设置需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构建循序渐进的阶梯式体系。例如教师需要在低学段引导学生将劳动与个体日常生活建立初步联系,培养基础的劳动意识和习惯。比如教师可以安排低年级的学生完成晨间自主穿衣、整理书包、为班级植物角浇水等自我服务类任务。像在某小学一年级,老师每天早晨都会鼓励孩子们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对于做得好的同学给予小贴纸奖励以此强化他们“个人事务责任”的意识,让孩子们逐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进入中学段课程可引入校园责任岗位和简易生产劳动项目,教师可以着重加强学生对工具的使用以及流程管理能力的训练。以某中学为例,中年段学生需轮流担任值日小组长,全面负责教室桌椅的摆放、多媒体设备的保养等校园服务工作。在操作吸尘器打扫教室卫生时老师会先讲解吸尘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分组实践,在操作过程中逐步发展流程把控能力。还有学校会组织学生参与简易的手工制作,如用陶土制作小摆件,让学生了解从揉泥、塑形到烧制的整个流程。到了高学段教师则应安排社会性生产实践和创造性劳动,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让高年级学生采用社区合作的方式开展“小小社区改造”跨学科项目。在某中学的高年级学生们需要对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进行调研,他们通过发放问卷、访谈居民等方式收集信息,然后根据调研结果设计并制作简易的便民设施原型,如为社区老人设计便捷的休息长椅,在实践中提升综合劳动能力。在内容设计上教师要注重横向的有机贯通。家庭生活劳动、校园劳动项目和社会服务体验相互关联,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内容链条,推动学生的劳动能力实现进阶式发展。
(二)发挥学校劳动教育主导作用
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实施阵地,它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与引领作用,全面规划、科学组织劳动教育工作。搭建完备的课程体系是关键。学校应将劳动教育正式纳入整体课程体系,明确各年级劳动课程的课时与内容,设计契合学生成长规律的阶段性、系统化方案。以三年级学生为例,学校可以打造“生活劳动与基础技能”主题课程模块。每周安排一节劳动课,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且贴近生活。课堂上老师先通过生动有趣的视频和详细讲解,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叠衣服的技巧,随后让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在一旁耐心指导,纠正错误动作。打扫教室环节,学生们需要分工明确,有的擦窗户,有的扫地,在劳动中学会合作。制作简易手工艺品时学生们发挥创意,用彩纸折出各种造型,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了动手能力,而且又培养了创新思维。通过这些循序渐进的活动学生会逐渐掌握基本劳动技能。创新劳动实践活动形式也必不可少。学校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打破传统课堂局限。恰逢劳动节,学校可以开展校园美化劳动周活动。学生们分组负责不同任务,负责清扫操场的小组,分工细致,有的扫落叶,有的捡垃圾,将操场打扫得干干净净;修剪花木的小组,在园艺老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修剪枝叶,让花草树木更加美观;设计环保宣传栏的小组,发挥创意,用彩笔绘制出精美的图案,配上醒目的标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提升了动手能力,还在分工协作中增强了组织协调和沟通合作能力,真正实现了在真实情境中学习与成长。
(三)建立家校社联席评价机制
为了契合劳动教育的独特属性,教师可以构建一套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劳动教育成效显著提升。在评价主体方面,教师可以邀请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这样可以形成多元格局。例如在某一次校园菜园劳动实践后学校教师可以从学生在菜园的劳动纪律、操作规范等方面评价;家长则反馈孩子在家中是否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将学校所学技能运用到生活中;社区志愿者分享学生在社区公益劳动中的表现,如是否积极帮助老人打扫卫生等。评价维度上教师从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绩效多维度展开。对于劳动态度,教师需要观察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有无畏难情绪;劳动技能方面来看学生能否正确使用农具、掌握种植技巧;劳动绩效则以菜园作物的生长情况和收成来衡量。评价方法上,教师需要综合运用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长期观察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劳动表现,比如从播种到收获,记录学生参与劳动的次数、时长和进步情况。不仅如此教师还要以量化打分的方式评估劳动成果,如根据蔬菜的产量、品质给出分数。此外教师还可以以学生完成的劳动作品——亲手种植的蔬菜为评价对象评估其劳动技能与创造力。通过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劳动情况,为后续优化劳动教育工作提供有力依据,从而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结束语:
总之,本文对“家校社”协同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进行研究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阐述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叶应徵 . 构建体系协同实践成果可视——萍乡经开区光丰小学“向光劳动”的实施路径 [J]. 江西教育 ,2024,(29):25-26.
[2] 张龙 . 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体系构建与创新发展 [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10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