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模式对小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影响机制探究
阮玉叶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伦文钜小学 529100
引言
在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和多变的情况下,学校或家庭的单一教育已经很难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家校共育就是这种情况下出现的新教育模式。它强调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和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对学生道德责任培养的任务。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家校共育模式在小学生道德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内在作用机理,从而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
一、家校共育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一)概念界定
家校共育就是家庭与学校在共同教育目标的基础上,以交流、合作为手段,将各自教育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来共同关注和支持学生发展的教育形态。在这一模式中,家长不再充当旁观者而是主动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同样地,教师也会走进家庭了解学生生活环境及个人特点,以达到双向互动、取长补短。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共”,也就是共同参与、共同决策、共同承担责任。它打破传统意义上家庭和学校分而治之的状态,建立以学生为本、家庭和学校协同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
(二)核心要素
1. 平等对话
搭建一个以尊重和信任为基础,家长和教师可以充分表达自己观点、讨论教育方案的平等交流平台。如定期举行家长会、设立专门的议题探讨孩子行为表现及发展需求等。在这一过程中双方要以豁达的态度听取彼此意见,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工具,例如在线论坛和即时通讯工具,来实现随时随地的交流和沟通,以便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2. 资源共享
共享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扩大学生学习渠道。如邀请行业人士走进校园进行职业体验活动或组织学生到家长工作场所参观。这种资源共享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又使学生接触了更为宽广的天地,增长了知识。同时家庭还能为学校提供家族历史故事和地方文化传统这样一些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让教育更贴近生活实际。
3. 协同管理
建立统一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措施,以保证在各种场合学生都能接受到连贯的教育引导。像是在家校间实行同一套礼仪规范要求,让学生在校内和家中都能够遵循同一套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自律能力。此外,评价工作可由双方共同实施,综合评价学生道德行为,发现长处与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地做出调整和完善。
(三)独特优势
与传统单一主体教育方式相比较,家校共育优势显著。一方面它弥补了家庭教育专业性不强的缺点,可以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提升家长教育水平。很多家长在关注子女学习与成长的同时,因为缺乏教育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常常不知该怎样开展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通过参加家校共育,使其能够学到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思想,较好地完成教育职责。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学校由于师生比过高而缺乏个性化关注的冲突,并借助家庭亲密关系强化了学生个别辅导。在校期间,教师面对的学生多,难以面面俱到;而且在家庭方面,家长有较多时间与精力关注子女细微变化并提供个性化支持与协助。这一互补性,使家校共育成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家校共育对小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影响机制
(一)认知层面的塑造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是孩子的养育者,更是孩子品德教育的启蒙者和引导者。家长的言谈举止、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1]。自婴儿时期起,孩子通过观察家长的表现,学习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比如家长平时诚实守信,那么孩子往往会把诚信视为一项重要素质;相反,假如家长经常说谎欺骗别人,那么孩子也许就会怀疑诚信的存在意义。而学校则通过有计划的课程设置及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方面的教育,在家庭和学校对这些基本观念一致后,可以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如学校推出“诚信之星”活动,激励学生诚实守信,同时给家长发放诚信建议书,引导家长注意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通过家校协作实践后,学生不但在校期间表现突出,在家的时候也能够积极实践诚信原则,成为讲信誉的人。
(二)情感态度的培养
若学生长时间处于不良的成长环境中,将会给个体成长带来消极影响,进而引发学生更多的负面情绪。长此以往,就会对学生人格形成、性格塑造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2]。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富有爱心的校园文化相融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可采取家访的方式,对学生家庭背景及个人兴趣进行深入调查,然后对教学活动进行针对性设计,以提升学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像是针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可在周末的时候对该生进行一次家访来了解他的偏好。例如学生爱绘画,教师可课上特地赞美该生的作品,并鼓励学生分享创作思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变得自信和开朗。相反,一旦家庭关系紧张或者学校氛围压抑,就有可能使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不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情感。所以建设好家校关系非常关键。只有家庭与学校对学生充分关爱与支持,学生才会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
(三)行为习惯的训练
家校共育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培育学生的正面行为模式。学校对日常行为规范有详细细则,设置监督岗位检查、督促;家庭则配合学校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巩固强化。例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技能,学校推出了劳动技能课程,并教授他们如何整理书包和打扫卫生的相关技能;回家之后,家长也会为孩子安排一些适度的家务,使其在实际劳动中不断地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又比如学校为培养良好作息习惯设定起床时间、睡觉时间等;家长也要督促孩子准时起床和入睡,并确保有足够的睡眠时间。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节奏,养成好习惯,既提高生活质量又培养责任感与自律精神。
结语
总之,家校共育模式对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它突破传统教育限制,使家庭和学校优势互补,给学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学校也应该认识到,家校共育作用的发挥还需继续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家长参与度。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构建高效协同的家校合作机制,合力促进小学生道德教育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滕健美 . 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探索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5,(03):48-51.
[2] 张 小 宁 . 小 学 德 育 中 家 校 共 育 模 式 的 应 用 与 探 索 [J]. 教 育界 ,2023,(34):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