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的骨木镶嵌艺术数字化保护路径
汪燎 兰力
武昌理工学院 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 湖北武汉 430223
一、引言
骨木镶嵌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与风格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骨木镶嵌艺术以牛骨、木材等为主要材料,通过精湛的镶嵌、雕刻、打磨、髹漆等工艺,创作出色彩对比鲜明、图案丰富多样、风格古拙朴素的艺术品。其纹样多采用博古、回纹、卷草纹等传统样式,常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生活风俗等为题材,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吉祥寓意。2008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它却面临原材料受限、传承人断层、年轻群体陌生三大困境。新媒体时代提供了“数字化生存”的新契机,可从“采集—建模—叙事—运营”四个环节构建可持续的保护闭环[1]。
二、骨木镶嵌艺术的图案与风格之美
骨木镶嵌艺术的图案丰富多样,涵盖了人物故事、山水风景、花鸟静物等多种题材。这些图案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生动地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文化风貌以及人们的审美情趣。人物故事题材多取自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和戏曲片段,通过精湛的技艺将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这些图案如同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2]。例如,一些作品描绘了古代市井生活的热闹场景,人物栩栩如生,动作和表情细致入微,展现了古代工匠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山水风景作品中山峰巍峨挺拔,树木郁郁葱葱,流水潺潺不息,人物与自然和谐共生,展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宁静的文化追求。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同时也寄托了他们的情怀和理想。花鸟静物题材则寓意着吉祥和美好,深受人们喜爱。例如,梅兰竹菊象征着高洁,鱼象征着富足,牡丹象征着富贵,这些吉祥图案不仅增添了艺术美感,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从风格上看,骨木镶嵌艺术古拙朴素,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生活状态。不同地区的骨木镶嵌艺术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从图案布局来看,骨木镶嵌的纹样布局极为讲究,需要疏密匀称。由于洁白的牛骨和深沉的硬木在色彩上有着明显的对比,如果布局不均匀便会给人以不均衡之感。因此,工匠们在设计图案时,会巧妙地将各种元素分布在画面的不同位置,通过疏密有致的布局,使画面既具有层次感,又不失整体的和谐统一。骨木镶嵌的纹样多为传统纹样的组合,如博古、回纹、卷草纹、洋花、暗八仙等[3]。这些纹样都较为简练,大多是在自然形态的基础上经过提炼、简化而成,被广为应用。随着吉祥文化的兴盛,这些传统纹样被赋予了吉祥的含义。这些传统纹样的巧妙运用,不仅丰富了骨木镶嵌艺术的表现形式,还使其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三、新媒体背景下骨木镶嵌艺术的数字化保护路径
(1)超高清采集:从“经验记忆”到“数据记忆”
在恒温恒湿无尘室中,借用蓝光结构光扫描技术以0.01 毫米精度环绕《百鸟朝凤》等作品的顶箱柜,逐帧捕获外壁游龙、内壁暗屉的曲面与折角;多光谱相机紧跟着用 400—1000 纳米波段扫过木面,年轮色差、骨片油脂光被转译成 16K 纹理,放大百倍仍清晰。同步布设的声发射传感器聆听木材微裂,把每一声轻响实时标记到三维坐标,生成潜在病害云图。我们按 BOM-4D 标准分层:1 亿面片高模、16K 贴图、BSDF 材质、24 小时湿胀曲线,全部AES-256 加密冷存,每半年由非遗中心与律师联合审计,既留住了指尖经验,也守住了数据安全。
(2)智能建模:从“实物档案”到“可计算模型”
智能建模的目标,不仅是把实物搬进硬盘,而是让每一件骨木镶嵌成为“可计算”的文化基因。首先,我们围绕“纹样—结构—工序”三大维度建立可扩展的语义图谱:如把《百鸟朝凤》顶箱柜拆成 3800 片骨片、1200 条木嵌条,每一片都被赋予唯一 URI,记录材质、年代、病害、原始坐标与师傅口述要点,形成可 SPARQL 查询的 RDF 知识网络。随后,借助高阶几何处理算法,将 1 亿面片的高模自动拓扑为 LOD-3 级网格——L1 用于网页预览,L2 用于VR 交互,L3 保留 0.1mm 细节供学术研究——并同步输出法线、粗糙度、次表面散射贴图,使数字模型在渲染器中也能呈现骨片特有的温润半透与木质漫反射差异。
(3)云端运营:从“孤岛数据”到“共享生态”
“甬上非遗”元宇宙众创工坊采用三层架构:体验层基于 Unreal Engine5.3 像素流送,确保Web 端60 fps、移动端30 fps ;交易层跑在蚂蚁链“非遗数字资产”子链上,积分由碳中和积分、观看时长与 UGC 质量评分共同构成,刷分行为会被多维交叉验证模型即时识别并清零;生产层则直连“非遗云工厂联盟”、激光、3D 打印车间,订单自动分单,产能不足时触发“竞价抢单”,保证 72 小时内发货。收益分配由链上智能合约固化设计师、工坊、传承人、平台运维的“4-3-2-1”模式;每季度召开一次链上DAO 圆桌,持NFT 门票的用户可投票决定下一季联名 IP,譬如与《三体》或《黑神话:悟空》的跨界合作,投票结果即时上链、不可篡改。当某位传承人离世,其全部数字资产自动转入国家非遗档案馆IPFS 冷存储节点,永久封存且仅用于学术研究,从而完成技术、商业与伦理的闭环,让骨木镶嵌在数字时代获得可持续的生命。
四、结语
新媒体技术并非骨木镶嵌的“保鲜剂”,而是激活其生命力的“催化剂”。通过高精度采集固化物质形态、智能建模萃取工艺规律、沉浸式叙事重建文化语境、云端运营打通产业循环,骨木镶嵌完成了从“博物馆标本”到“数字时代 IP”的转身。下一阶段,需重点解决数字资源开放共享与商业利益分配的平衡问题,方能真正实现“数字化保护—社会化传承—产业化共生”的可持续未来。
参考文献:
[1] 马云飞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M].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20. 158-159
[2] 王文玲 . 长治博物馆馆藏八义窑红绿彩瓷器鉴赏 [J]. 收藏与投资 ,2021,12(06):23-25
[3] 刘晓晴 . 宋锦图案纹样的艺术审美性与创新设计 [J]. 西部皮革 ,2024,46(17):94-96.
2024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课题项目《新媒体背景下骨木镶嵌艺术的传承与活化研究》(CMCS2024-I-3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