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立德润于心,育人始于行

作者

刘丽伟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第五中学

德育的有效开展可以引导学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德育教育实践中,应突出时代性以及实践性,根据学生真实学习与发展需求构建内容贯通、形式多样的德育体系;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实现资源路径统整;创设适宜的德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潜移默化地影响,依托德育活动提升德育效能。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三观和崇高的志向。

1. 统整资源路径,形成德育序列

在开展德育教育时,教师要有明确的育人目标,并在育人目标导向下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学习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如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将其融入知识之中,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1]。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其认知水平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所以在制定育人目标和整合教育资源时要紧紧围绕具体学情,确保教育实施的有效性,并将整合的教育资源形成德育序列,全面助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首先,教师可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对标德育主题,针对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的育人目标,并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形式开展德育工作,使不同阶段学生在学习中提升思想道德观念。其次,根据学生实际学习需求重构课程内容,分别运用以理育人、以美育人、以情育人等序列推进德育教育有序开展。丰富德育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形成德育序列。在多元课程整合中深化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以此让初中德育成为层次分明、路径清晰的系统性育人工程。

2. 创设德育环境,构建教育生态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德育环境的创设,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外还能够受到德育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将学习、感受到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环境的创设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理环境创设,在视觉、听觉等多感官刺激下实现德育目标;另一方面是情感环境创设,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此构建德育教育的良好生态。

例如,在物理环境上可以利用班级的板报、校园宣传栏等地方张贴海报、宣传语、横幅等,并定期更换主题,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渗透进去,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传承意识;在情感环境创设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选择合适的德育方式提升学生情感体验。如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针对道德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找到解决生活中困惑的答案,以此形式形成良好的德育环境,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感悟中成长。

3. 开展德育活动,力行德育实践

课程整合与资源创设都是学生信息输入的过程,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要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知识的正向迁移应用,内化德育成果,形成良性的德育教育循环。内化德育成果意味着将外在的道德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 [2]。因此,要通过德育活动为学生搭建学习与成长的支架,为学生架构起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德育活动的设计要综合考量学生认知能力、思维发展规律和实践能力,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例如,在“学习党史,至诚报国”主题活动中,以党史学习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在活动中教师为学生铺设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层次递进的学习探究中增加对党史的了解,主要以“党史知识我知道”“红色故事我来讲”“学习党史我的收获”三部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党史观,让学生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树立远大理想,在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力行德育实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以此增强学生主体的参与感,在不同难度层次的实践学习中获取信息、提升能力,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并运用科学的评价形式和全面的评价内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进一步提高德育教育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在教育实践中进行资源统整、环境创设以及组织主体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生态。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为德育的实施保驾护航,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教育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和思维发展规律,让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学习体验中不断实现自我提升,实现德育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魏小贤 . 立德树人视角下初中德育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究 [J]. 考试周刊 ,2024,(47):146-148.

[2] 曹雅婷 , 许沐 . 基于课程,立德树人——初中课程视域下的德育教育[J]. 教育 ,2024,(18):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