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路径探索
付小凤
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七小学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语文教学需兼顾语言文字能力培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小学语文教材中,《静夜思》《元日》等古诗词蕴含节日、礼仪等多元文化内容,但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聚焦字词讲解与背诵默写,忽略文化内涵,使文化渗透流于表面,故探索有效渗透路径尤为迫切。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现存问题
(一)文化解读浅表化,缺乏深度挖掘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仅对古诗词中的文化元素进行简单提及,如讲解《元日》时,只告诉学生“屠苏酒是古代过年喝的酒”“桃符后来变成春联”,却未深入讲解屠苏酒的寓意、桃符的历史演变,以及古人过年时“辞旧迎新”的文化心理。这种浅表化的解读,让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只能形成碎片化的文化认知。
(二)教学方法单一化,缺乏体验感
部分教师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便引入多媒体资源,也多是播放古诗动画或音频,未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化探索中。例如,教学《清明》时,教师仅讲解“清明节要扫墓、踏青”,却未组织学生开展“清明习俗分享”“绘制清明诗词小报”等活动,学生难以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清明节“缅怀先人、亲近自然”的文化意义。
(三)文化与生活脱节,缺乏实用性
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多与古人的生活场景相关,如《所见》中的牧童放牧、《池上》中的孩童撑船采莲。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未将这些文化内容与学生的现代生活建立联系,导致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离自己很远”。例如,学习《乞巧》时,教师未引导学生对比“古代七夕乞巧”与“现代七夕文化”的异同,学生无法体会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进而降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
(一)深挖文本内涵,搭建“诗词—文化”桥梁
1. 字词解读:关联文化常识
古诗词中的许多字词蕴含着特定的文化背景,教师需结合字词讲解文化常识。例如,教学《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时,除了说明“坐”是“因为”的意思,还可拓展“古人为何常用‘坐’表达原因”,并结合《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的“举头”,讲解古人“坐、卧、行”的礼仪文化,让学生在字词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细节。
2. 意象分析:传递文化精神
古诗词中的“柳”“月”“梅”等意象,承载着固定的文化内涵。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意象——古人“折柳送别”,因“柳”与“留”谐音,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同时,可拓展《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让学生理解“柳”作为“送别符号”的文化传承,进而体会古人的友情观念与人文情怀。
(二)创设多元情境,增强文化体验感
1. 视听结合:营造文化氛围
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还原古诗词中的文化场景。例如,教学《望天门山》时,播放长江三峡的实景视频,搭配古雅的古筝曲,让学生直观感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壮阔景象;同时,展示古代山水画中“长江”的绘画风格,讲解古人“寄情山水”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视听体验中理解“山水诗词”的文化内涵。
2. 角色扮演:还原文化场景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古诗词中的生活场景。例如,教学《稚子弄冰》时,让学生扮演“稚子”,用塑料碗制作“冰钲”,模仿“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的动作,体验古人童年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古人冬天会‘弄冰’”,结合古代冬季娱乐活动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在实践中
感受古人的生活智慧。
(三)设计主题活动,深化文化认知
1. 节日主题活动:链接传统习俗
结合古诗词中的节日内容,开展节日主题活动。例如,学习《元日》后,围绕“春节”设计“春节文化周”活动:让学生收集春节相关的古诗词(如《除夜雪》),制作“春节习俗手抄报”(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举办“春节诗词朗诵会”。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能理解《元日》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节日氛围,更能全面了解春节的文化习俗与“辞旧迎新”的文化意义。
2. 诗词研学活动:走进文化现场
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开展诗词研学活动。例如,若学校附近有古园林,可结合《游园不值》组织研学:让学生在园林中寻找“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场景,观察园林的建筑风格(如亭台、假山、花木),讲解古人“园林审美”的文化理念。这种“走出课堂、走进文化现场”的活动,能让学生将古诗词与真实的文化场景结合,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四)链接现代生活,实现文化传承
1. 文化习俗的现代转化
引导学生对比古诗词中的文化习俗与现代生活的异同,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例如,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让学生调查“现代重阳节的庆祝方式”(如登高、敬老、赏菊),对比“古人重阳节插茱萸”与“现代人给老人送祝福”的差异,讨论“如何让重阳节文化更贴近青少年生活”。通过思考,学生能体会到传统文化并非“过时的文化”,而是可以在现代生活中创新传承的。
2. 文化精神的现实体现
挖掘古诗词中的文化精神,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例如,教学《墨梅》时,通过“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讲解王冕“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格;然后让学生分享“生活中体现‘清气’的事例”(如同学诚实守信、环卫工人默默奉献),引导学生将“洁身自好”的文化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
三、总结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教师需摆脱“重知识、轻文化”的教学误区,通过深挖文本内涵、创设多元情境、设计主题活动、链接现代生活、改革评价方式,搭建古诗词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不仅能提升语文能力,更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建立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家校协同”“跨学科融合”等模式,让传统文化渗透更具系统性与持续性,真正实现古诗词教学的文化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余京艳 .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J]. 新课程:小学 ,2014(4):1.DOI:10.3969/j.issn.1673-2162(xx).2014.04.405.
[2] 苏月仙 .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路径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