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智融合:学前特需儿童社会适应性培养策略

作者

吴丹

丹阳市荆林中心幼儿园 江苏镇江 212300

一、引言

学前特需儿童由于自身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在社会适应方面往往面临比普通儿童更多的困难。他们可能在人际交往、情绪理解与表达、规则遵守等社会技能的掌握上存在障碍,这不仅影响其当下的幼儿园生活体验,更对其未来融入主流社会、独立生活有着深远的制约。而数字与智能技术的融合,为特殊教育带来了新契机,能够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提供个性化支持,从而更精准地满足特需儿童社会适应性培养的需求。

二、数智融合于特需儿童社会适应性培养的优势

(一)精准评估与个性化支持

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对特需儿童的行为表现、学习进度、社交能力等多维度数据进行实时收集与深度分析。例如,通过智能手环监测儿童在日常活动中的生理指标变化,结合视频分析其在集体活动中的互动频率、表情神态等,能精准洞察每个儿童的社会适应优势与短板,为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提供依据,实现“一人一案”的精准施策。

(二)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与情境模拟

数字平台汇聚了海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教育资源,可针对特需儿童不同的兴趣点和学习风格进行定制化推送。同时,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能够创建高度逼真的社会情境,如超市购物、公园游玩、生日聚会等,让儿童在安全可控的虚拟环境中反复练习社交技能,降低现实场景中的焦虑与失误风险,逐步提升其应对真实社会情境的能力。

(三)实时反馈与动态调整

在数智化教学过程中,系统能即时给予儿童反馈,如在社交游戏软件中,当儿童做出正确的社交回应时给予表扬动画或积分奖励,错误时则温和提示正确做法。教师也可依据系统生成的数据报告,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确保教育策略始终贴合儿童的实际发展需求。

三、数智融合下学前特需儿童社会适应性培养策略

(一)构建智能评估系统,洞察发展需求

运用智能穿戴设备、行为观察软件、语言分析工具等,全面收集特需儿童在身体动作协调性、语言沟通能力、情绪识别与管理、同伴互动等方面的数据。例如,在自由游戏时间,通过安装在教室不同位置的摄像头,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分析儿童与其他幼儿的肢体接触方式、眼神交流时长等,为后续评估提供丰富素材。

将收集到的海量数据上传至云端分析平台,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深度挖掘,梳理出每个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发展轨迹,绘制个性化“社交能力画像”。画像清晰呈现儿童在不同社交场景下的能力水平,帮助教师精准定位教育干预的重点方向。

(二)打造个性化教育资源库,激发学习兴趣

依据特需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目标,将各类教育资源进行细致分类。如针对人际交往技能培养,收集包含不同角色对话、友谊故事讲述、合作游戏演示等资源;对于情绪认知板块,整理情绪卡片识别、情绪管理儿歌、相关绘本动画等。同时,标注资源的难度等级、适用场景,方便教师根据儿童个体差异快速筛选。基于前期评估生成的儿童社交能力画像,利用推荐算法为每个儿童量身定制学习资源序列。确保学习内容始终处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其主动探索与学习的热情。

(三)创设互动式虚拟场景,强化实践演练

利用 VR/AR 技术打造多样化的社会场景,根据特需儿童的日常生活环境与社交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比如,为常去社区公园的儿童创建公园散步遇见熟人打招呼、共同玩耍分享玩具等情境;针对即将进入小学的大班特需儿童,模拟小学课堂举手发言、课间与同学互动等场景。让儿童佩戴相应设备后全身心沉浸其中,获得逼真的感官体验,仿佛置身于真实社交情境。在虚拟场景体验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操作后台实时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并借助语音通话功能给予适时引导。

(四)搭建数据驱动的家园共育平台,凝聚教育合力

构建家园共育 APP,将特需儿童在园期间的学习数据、社交表现数据等实时同步给家长。家长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查看孩子的进展,如每日社交技能训练得分、在集体活动中的参与情况等。同时,设置消息推送功能,教师可将孩子的重大进步或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及时告知家长,打破传统家园沟通的时间与空间限制,确保信息畅通。基于平台数据反馈,为家长提供针对性的线上培训课程,内容涵盖特需儿童社会适应性培养的理论知识、家庭训练方法等。

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技术适配与更新成本

部分特需儿童可能对复杂的智能设备存在操作困难或抵触情绪,且 VR/AR 设备、智能评估软件等更新换代快,需要持续投入资金用于设备维护与软件升级。幼儿园可通过与科技企业合作,定制适合儿童操作的简易版设备,争取企业技术支持与优惠;同时,积极申请教育部门、残联等机构的相关经费补助,分阶段逐步更新技术装备。

(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数智融合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传统幼儿教育专业知识,还需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技能。幼儿园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邀请教育技术专家、特教资深人士开展讲座与实操工作坊,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技术相关的课题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其数智素养,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数智工具服务特需儿童教育。

(三)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收集、存储、传输特需儿童大量个人数据过程中,存在数据泄露风险,一旦发生将严重侵害儿童权益与家长信任。幼儿园需建立严格的数据管理制度,采用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与传输,限定数据访问权限,仅授权专业人员用于教育教学目的;定期开展数据安全审计,与家长签订数据使用知情同意书,明确告知数据用途与保护措施,确保数据安全合规使用。

五、结论

数智融合为学前特需儿童社会适应性培养开辟了创新路径,通过智能评估、个性化资源推送、虚拟情境实践以及家园共育联动等策略,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满足特需儿童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技术、师资、数据安全等挑战,但随着各方协同努力、持续探索优化,数智融合有望成为推动学前特需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特需儿童顺利融入社会的强大动力,为每一位特需儿童的未来成长点亮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