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中劳动习惯养成策略研究
沙代提·吾斯曼
新和县塔什艾日克镇第一幼儿园 新疆阿克苏 842100
引言
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教育方针的引领下已不仅局限于基本技能的训练,更肩负着培养幼儿责任感、合作意识与创造精神的重要使命。幼儿期正处于个性与行为模式的初步形成阶段,劳动习惯的早期养成往往能够伴随终身,因而具有特殊的价值。幼儿园作为幼儿接受正规教育的起点,其一日生活环节涵盖起床、进餐、盥洗、游戏、清洁与午休等日常活动,这些并非单纯的生活照料,而是蕴含劳动教育契机的重要教育环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均明确提出要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劳动教育,帮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学习与成长。然而,现实中部分幼儿园对劳动教育重视不足,存在形式化、教师指导单一及家园协同薄弱等问题,导致劳动习惯养成效果有限。国外教育理论如杜威的“做中学”理念、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均强调情境化实践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我国学前劳动教育提供了借鉴。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有必要深入探讨如何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中科学设计与实施劳动教育策略,并从教师、幼儿园和家庭三方面构建保障机制,以推动劳动习惯养成目标的实现。
一、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中劳动习惯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起居与清洁环节中的劳动教育
起居与清洁是幼儿日常生活的基础环节,也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与整洁习惯的重要契机。教师应引导幼儿在晨间入园后自主整理个人物品、叠放衣物及书包,并在活动结束后归还与收纳玩具。通过“值日小帮手”的制度,让幼儿承担教室清洁与桌椅整理的责任,在反复实践中逐步养成有条理、爱整洁的生活习惯。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初期由教师示范与鼓励,中期引导幼儿自主尝试并在集体活动中分享经验,后期通过分工合作和竞赛激励,逐步形成稳定习惯。同时,应重视差异化指导,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从简单任务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劳动。
(二)进餐与饮水环节中的劳动教育
进餐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生活技能的训练场,也是劳动教育的实践平台。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餐前准备,如摆放餐具、分发毛巾,餐后主动收拾餐盘和擦拭桌面。这些环节看似琐碎,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和节约意识。
为了避免劳动教育的形式化,教师应引导幼儿认识到劳动与集体生活的关系。例如,通过“光盘行动”培养幼儿珍惜粮食的习惯,通过设立“餐桌小管家”制度让幼儿体验服务与合作的乐趣。进餐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和表扬幼儿的劳动表现,用积极的评价方式强化习惯内化。
(三)游戏与户外活动环节中的劳动教育
游戏与户外活动是幼儿最喜爱的环节,具有天然的教育优势。教师可在自由游戏中设置“劳动任务”,如搭建玩具后自行整理、沙池游戏后的工具清洗等,培养幼儿在娱乐中承担责任的意识。在户外活动中,可利用幼儿园的劳动角或种植区,组织幼儿进行种植、浇水、除草等劳动体验,让他们在真实劳动中感受劳动成果与价值。
此外,集体游戏中可设置合作性劳动,如共同布置活动场地、收集活动材料等。通过分工协作,幼儿不仅能够体验劳动的快乐,还能学习如何与同伴沟通、合作与分享。这种体验对于培养幼儿团队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四)午休与离园环节中的劳动教育
午休与离园往往容易被忽视,但也是培养劳动习惯的有效环节。午休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己铺床、整理枕被,午休后整理床铺,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离园时,幼儿应检查个人物品是否收拾完整,并协助整理活动区环境。
这些日常性的小任务不仅提升了幼儿自理能力,更在反复实践中强化了他们的劳动意识,使其逐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
二、劳动习惯养成的保障机制
(一)教师层面的保障
教师是幼儿劳动习惯培养的关键引导者。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理念,认识到劳动教育不仅是生活服务,更是人格培养的重要途径。应提升教师劳动教育能力,包括创设劳动情境、指导幼儿实践、开展评价激励等。幼儿在模仿中学习,因此教师自身应以身作则,展现良好的劳动习惯,为幼儿树立榜样。
(二)幼儿园层面的保障
幼儿园作为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应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制定系统的劳动教育计划。在一日生活安排中预留劳动教育的时间与空间,避免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幼儿园应通过设置“劳动角”、建立劳动激励机制和开展主题劳动活动,形成常态化的教育氛围。
评价机制的建立同样重要。幼儿园应通过过程性评价与正向激励,帮助幼儿体验劳动价值,逐步内化为稳定习惯。
(三)家园协同层面的保障
家庭是幼儿劳动习惯培养的重要延伸。幼儿园应通过家长会、宣传栏和亲子活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家长应在家庭中为幼儿提供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如整理玩具、摆放餐具等,与幼儿园形成教育合力。家园之间应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交流幼儿在劳动习惯养成中的表现与进展,共同制定培养目标。
家园协同不仅能增强劳动教育的一致性,还能提升幼儿在不同生活环境中迁移劳动习惯的能力,促进劳动教育的全面落实。
结论
本文以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劳动习惯养成的具体策略与保障机制。研究表明,将劳动教育融入起居、进餐、游戏及清洁等日常环节,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责任感与合作意识。同时,教师的科学引导、幼儿园的制度建设以及家园协同的共同推进,为劳动习惯的养成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劳动教育应进一步实现课程化、常态化与家庭化,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合力,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沈娜娜 . 依托盥洗环节开展小班劳动教育的策略探析——以小班洗手活动为例 [J]. 东方娃娃·绘本与教育 ,2025,(07):88-90.
[2] 刘武 . 幼儿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实践路径 [J]. 甘肃教育 ,2025,(13):33-36.
[3] 王湉 .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劳动习惯培养的行动研究 [D].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2025.
[4] 任晓薇 , 王佳美 . 家园社协同促进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四建”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5,(07):20-22.
[5] 罗钰君 . 劳动教育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行动研究 [D]. 贵州师范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