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畜禽品种改良工作存在问题及路径探讨
杨涛
阿克苏地区畜牧技术推广中心 新疆阿克苏 843000
引言:
随着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畜禽品种改良已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我国利用政策扶持和技术推广,在良种繁育、遗传资源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基层改良工作仍存在明显短板。部分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匮乏,导致优良品种的推广和应用受限,农户对品种改良的认知不足,传统养殖习惯难以改变,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的落地效果。市场机制不健全、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也制约了改良工作的可持续推进,系统梳理基层畜禽品种改良的困境并探索优化路径,对实现畜牧业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层畜禽品种改良工作存在问题
1.1 种畜场种畜质量把关不严,供种能力不足,引大于繁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在 2020 年前后,部分地区、县市大力实施多胎肉羊改良工程,全面推广多胎多羔种公羊(湖羊、杜泊等品种),市场上出现多胎多羔种公羊需大于供的局面,难以满足基层养殖户对优质种畜的需求。一些种畜场为追求经济利益,不按照科学的育种规划和严格的品种标准,在选育过程中把关不严,致使部分种畜场种畜血统混杂、直接影响后代的生产性能。部分种畜场明知自身存在供种能力不足的问题,到山东、浙江等地引种出售,甚至引进杂交羊以次充好,将不符合种用标准的羊作为种畜出售,严重损害了养殖户利益。此外,许多地区过度依赖引进外来品种,而忽视了本地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提纯复壮工作,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这些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制约了畜禽品种改良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影响了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的提升,亟需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2 养殖户传统养殖观念固化(本地散户较多),粗放管理,改良呈现的效果不明显,养殖户积极性不高
在基层畜禽品种改良工作中,养殖户传统养殖观念固化已成为制约改良成效的重要瓶颈。由于基层养殖以本地散户为主,这些养殖户长期沿袭传统的养殖模式和习惯,对科学养殖技术和品种改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观念转变困难。在实际生产中,普遍存在粗放管理的现象,许多养殖户仍采用喂草不加料的饲养方式,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导致即便引进了优良品种,杂交后代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生产性能,出现“生下来一朵花,一年后像他妈”的现象。由于管理不善、配套技术跟不上等原因,品种改良在实际生产中呈现的效果往往不明显,改良品种的优势得不到充分体现,这进一步削弱了养殖户参与改良的积极性。同时,基层养殖户普遍存在 " 眼见为实 " 的心理特点,在没有看到明显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对品种改良工作持观望态度,参与度不高。这种 " 改良效果不明显—养殖户积极性不高—改良推进困难 " 的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畜禽品种改良工作在基层的推广进程,使得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难以真正落地见效,制约了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1.3 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受限。
基层畜禽品种改良工作中,牲畜品种改良社会化服务在规模化养殖场(区)逐渐落地,但在农区大多以散户养殖为主的小畜改良中,因散户牲畜数量少,品种杂,膘情不一、思想观念落后(未将牲畜养殖作为主业,只作为肉食供应)等诸多原因推广进展缓慢,小畜品种改良仍然以基层畜牧技术人员、村级防疫员、黄牛配种员为主,技术人员的工资福利没有保障,虽然技术人员通过短期技术培训,但技术人员技术操作不规范,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人员更换频繁等原因导致人工授精受胎率低,养殖户参与率不高,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受限。
2. 基层畜禽品种改良工作路径
2.1 严抓种畜场监管,从源头把控种畜质量。加强现有种畜场、扩繁场和核心群监管工作,指派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辖区内种畜场资格审查和日常监管,督促指导种畜场开展生产性能测定、良种登记、繁育选育等工作,凡是新建的种畜场,严格证件审批、发放制度,必须按规定程序审核报批;对已创建的种畜场,加强《种畜禽生产许可证》的管理,建立种畜场绩效评价和退出机制,定期对种畜场进行检查考核,公布结果,对名不副实的种畜场予以取缔,对无证经营的,坚决查处,以确保种畜场生产、经营有序进行。同时不断完善地、县、乡三级育种组织和良种繁育体系,积极开展原种场、扩繁场的标准化、设施化、良种化和商品场的规模化、设施化建设活动,合力推进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
2.2 开展养殖户品种改良对比试验,组织现场观摩培训
试验设计应立足当地养殖条件和实际需求,选择适应性强、生产性能优良的品种作为改良对象,借助科学分组设置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系统观察生长速度、繁殖性能等核心指标。技术人员需全程跟踪记录数据,重点关注饲料转化率、产肉率等与经济效益直接相关的性状表现,观察畜禽对本地气候和饲养方式的适应情况,试验过程中要注重保留影像资料和详细日志,为后续分析提供扎实依据 [2]。
组织现场观摩培训是实现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选择试验成效显著的养殖场作为示范基地,邀请周边养殖户实地考察改良品种的饲养实况,由技术人员现场讲解品种特性、饲养要点和经济效益对比。培训内容应聚焦实操技能,包括改良品种的配种技术、营养调控、疫病防控等关键环节,通过手把手示范让养殖户掌握核心技术。
2.3 强化技术人员培训,实施人工授精技术包教包会
建立地、县、乡三级培训体系和网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畜牧专技术人员进行多层次、多途径、多形式的业务技术培训,让基层技术人员熟悉掌握从发情鉴定、验精、精液解冻稀释到输精操作的全套技能。通过手把手的现场教学和反复实操演练,确保其能够独立完成标准化操作,提升村级服务点的可持续服务能力。同时配套完善养殖档案管理系统,记录配种时间、精液来源等信息,便于追踪改良效果,建立养殖户与技术员的定期回访制度,及时解决配种受胎率低等技术难题,增强农户对人工授精技术的信任度。
结语:
基层畜禽品种改良工作是畜牧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其成效直接关系到养殖效益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尽管面临技术、人才、机制等多重挑战。但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完善服务体系、激发农户参与积极性等举措,仍有望突破现有瓶颈,需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推动品种改良与市场需求、生态保护等目标协同发展,为畜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于健 . 基层畜禽品种改良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J]. 中国畜牧业 ,2025,(04):61-62.
[2] 杨师 . 基层畜禽品种改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中国畜牧业 ,2023,(10):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