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工程施工中高支模施工工艺应用

作者

胡志鹏

阳新县正恒建设有限公司 湖北省黄石市 435000

引言

现阶段,在建筑事业发展革新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先进技术手段出现并运用到建筑工程施工实践中。如通过高支模技术的引进与运用,能够显著提高工程质量,减少施工中的安全隐患,保障相关人员的财产安全与身体健康。但是因为高支模施工难度相对较高,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模板倒塌等,以减少安全隐患的出现,提高工程整体建设质量。因此除了要把握好高支模施工技术的实践运用要点,还要把握好控制高支模施工质量的要点,如加强施工人员技能培训、建立支撑体系进行实时监测、把握好安全技术措施、保证模板拆除安全等。

1 高支模施工技术概述

目前,高支模施工技术主要应用于我国高层房屋建筑项目中,其主要是对建筑模板起到相应的支撑作用,其支架高度都在 4m 以上,为了保障其稳定性,需要在侧面安装相应的剪力垂直或垂直模板支架,同时根据间隔需要设置相应的水平支撑。在高支模施工过程中,首先通过测量放线确定该工程项目的轴线,然后进行支模施工,模板支撑高度在 8m 以上,如果竖向构件为独立柱、墙,支撑模具不低于6m。高支模施工技术作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辅助施工技术,是我国高层建筑工程目前广泛应用的手段之一。

2 施工前准备工作

2.1 材料准备与检验

在房屋建筑土建工程中应用高支模施工技术时,施工前的材料准备与检验工作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首先,要确保材料的充足供应。根据工程的规模和施工进度计划,准确计算所需的各种材料数量,包括模板、支撑材料、连接件等。与可靠的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前预订材料,确保材料能够按时、足额供应到施工现场。在某高层写字楼的建设中,由于工程规模较大,高支模施工所需的材料数量众多。施工团队提前对材料进行了详细的核算,并与多家供应商签订了供应合同,确保了材料的及时供应,避免了因材料短缺而导致的施工延误。

2.2 施工参数选择

施工参数的准确选择是高支模施工技术成功应用的关键环节之一。在选择施工参数时,需要充分考虑建筑区域的特点,如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地质条件会影响支撑体系的基础设计,如果地质条件较差,需要采取加固措施,以确保支撑体系的稳定性。气候条件会影响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在高温天气下,需要采取降温措施,以防止混凝土因温度过高而出现裂缝。要准确计算模板施工面积。根据建筑结构的设计图纸,精确计算模板的覆盖面积,包括梁、板、柱等部位的模板面积。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扣除门窗洞口等不需要模板的部分,以避免材料浪费。

3 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实践运用要点分析

3.1 高支模安装施工

3.1.1 梁板工艺施工技术要点

高支模施工需要对梁板工艺程序进行标准化处理,若跨度 ⩾4m ,则需要把握好梁底位置的起拱高度,根据计算结果可知,以梁跨度 2‰ 为准进行设计时效果最佳。顶板模板施工技术控制中,需要重点做好底座、垫板、铺木板等方面的质量评测工作,该项目将标高和起拱的纠正作为关键,针对加力杆的水平拉杆进行调整,并且进行全方位的检测,以保证结构的牢固性。

3.1.2 立杆施工技术要点

在进行立杆施工过程中,首先应尽量避免接长搭接,根据有关标准规范选择接扣件的连接形式。对接接头纵向错开间距需要保证在 500mm 以上,立杆顶部位置采用可以自由调节的托撑,以此来实现对立杆的灵活调节,梁板立柱纵横向间距应保持一致或为倍数关系。与此同时,在水平杆技术施工过程中,其和立杆之间应采用接扣件连接。立杆底部应与地面预留适当的间距,进而可以在横纵水平方向设计扫地杆。地杆和顶部的水平杆距离应结合相关设计要求而决定,根据水平杆之间的间距,对其进行平均配置,从而保证水平杆的合理性与稳定性。为了提高高支模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应在四周加设顶板锚固件,除却部分特殊情形之外,一般在水平杆端部、中部沿纵向设计连续剪刀撑。

3.1.3 扫地杆及水平杆

设置离地 200mm 设置扫地杆,能够有效增强高支模体系的底部稳定性。在某酒店的高支模施工中,严格按照要求在离地 200mm 处设置了扫地杆,确保了高支模体系的底部牢固。根据支模需要标高搭设水平杆,水平杆的步距一般不宜超过 1.5m,以保证高支模体系的整体刚度。在高支模体系的周边和内部,应设置水平连接杆,将各个立杆连接成一个整体,进一步提高高支模体系的稳定性。在某医院的高支模施工中,在高支模体系的周边和内部设置了水平连接杆,使高支模体系形成了一个稳固的整体。

3.2 混凝土浇筑要点

混凝土属于高支模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材料,主要是由减水剂、水泥、砂石、骨料以及粉煤灰等组成。在外加剂选择过程中,要坚持合理性原则,确保所选材料能够与项目要求相符,从根本上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在浇筑正式开始之前,首先应将模板浇透,并控制好入仓温度和混凝土碾压次数。浇筑时应选择分层浇筑的方式,一般将每层厚度维持在 0.34m 左右,并控制好混凝土含水率以及压实率,以提升混凝土结构质量。

3.3 高支模拆除要点

在浇筑作业完成之后,测量强度与设计标准相符后便可拆除模板。为确保拆除安装与可靠,工作人员要反复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确认满足要求之后方才开始拆模,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拆除梁柱与墙体测模。当确认混凝土强度超过 2.5MPa 之后,才能够拆除这部分支模,以避免局部出现无法承受建筑荷载的情况,减少安全事故的出现;第二,拆除梁模板与承重模板。这一环节要结合现场情况,在对混凝土结构质量不会造成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模板拆除条件要结合混凝土强度确定。如果存在严重的外部干扰,则要首先排除,营造有助于拆模的现场条件,随后根据混凝土强度情况适时拆模即可;第四,拆模作业要严格根据规范,严禁随意对拆模顺序与行为进行调整,在拆除过程中做好防护,尽可能减少磕碰。针对可循环再利用的模板,要在拆模之后清理杂物并进行修整处理,结合不同类型存放于指定区域,利用遮盖等方式进行防护,有利于后续继续使用。

结束语

高支模施工技术作为先进的支撑技术,将其应用于房屋建筑土建工程中,能够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性,有效预防坍塌等安全事故的发生。实际工程中,施工团队务必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和标准,从准确的测量放线,到高质量的模板与配件选用,再到严谨的安装与拆除流程,每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随着建筑行业的技术不断革新,高支模施工技术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其在材料创新、设计优化、施工智能化等方面将取得更大的突破,进一步提升施工的效率和质量,为房屋建筑土建工程带来更多的便利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曾振兴 . 高支模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4,(11):177-179.

[2] 张国宇 . 建筑施工中高支模工程施工技术应用探析 [J]. 建材发展导向 ,2024,22(09):97-99.

[3] 田楠 . 建筑施工中高支模工程施工技术应用与安全管理策略 [J]. 工程技术研究 ,2024,9(04):158-160.

[4] 张建华 . 建筑工程施工中高支模施工工艺应用研究 [J]. 散装水泥 ,2024,(01):21-23.

[5] 齐胜利 . 建筑施工中高支模工程施工技术应用与安全管理 [J]. 居业 ,2023,(08):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