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

作者

张方成 杨蓉

重庆市南川区德隆镇畜牧兽医水产站 重庆南川 408400 重庆市南川区黎香湖镇畜牧兽医水产站 重庆南川 408400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特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多发性传染病,在养鸡生产中广泛存在,不同日龄的鸡均可感染发病。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败血症、卵黄性腹膜炎、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等,严重影响鸡的生长发育、产蛋性能和繁殖能力,导致鸡的死亡率升高,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 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原因

1.1 环境因素

环境的恶劣是主要的诱发因素,如果不能在鸡舍里及时清除粪便而造成过量的粪便,就会生成大量的氨气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从而导致鸡舍的空气变得浑浊,从而为大肠杆菌的繁殖和扩散提供了条件。在 20pm 以上的氨浓度下,鸡群的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免疫力降低,很容易被感染;粪便中的大肠杆菌也会随风传播,造成舍内设施、饲料及饮水的污染,使鸡群感染的可能性增大。温湿度不当对雏鸡的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也很大。温度高、湿度大,鸡群散热困难,食欲下降,抵抗力下降[1] ;而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雏鸡的呼吸道黏膜变得更加干燥,纤毛的运动性变差,导致其杀灭病原体的能力下降,尤其是在 5℃以上的温差下,鸡群的应激反应会更强,更容易引发大肠杆菌疾病。如果没有良好的通风条件,那么就会造成鸡舍的空气流通不畅、有害气体积累、含氧量减少,这不仅会影响到鸡群的正常的呼吸与代谢,而且还会造成鸡舍中的湿度升高,从而为大肠杆菌的滋生创造有利条件。

1.2 饲养管理因素

饲料是家禽获得营养的重要途径,如果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不足或比例失衡,将会导致鸡只的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受阻和功能下降,从而导致机体对大肠杆菌的抵抗力下降。比如,维生素 A 是维持呼吸道上皮完整性的重要物质,其缺乏会破坏呼吸道上皮的完整性,导致鸡只原有的免疫屏障功能下降,从而给大肠杆菌入侵提供了机会。除此以外,15 头 /m2 以上的肉仔鸡饲养密度,也会导致大肠埃希氏菌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1.3 鸡只体质因素

鸡自身因素在感染大肠杆菌病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免疫功能低下是关键因素之一。在雏鸡阶段,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免疫器官结构和功能均不成熟,免疫细胞数量较少且活性较低,导致对大肠杆菌的抵抗力极为薄弱,极易受到病菌侵袭而发病。随着日龄增长,鸡的免疫功能虽逐渐增强,但在面临诸多应激因素时,免疫功能会受到显著抑制。转群过程中,鸡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饲养密度等变化,应激刺激会使鸡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影响免疫细胞的生成和活性,降低机体对大肠杆菌的防御能力 [2] ;运输时,鸡处于相对拥挤、颠簸的环境中,精神高度紧张,同样会引发应激反应,干扰免疫系统正常运转;疫苗接种本是增强鸡免疫力的手段,但若接种时机不当、剂量不准确或疫苗质量有问题,也可能导致鸡出现免疫应激,使免疫功能暂时性下降,增加感染大肠杆菌的风险。

2 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2.1 加强环境控制

首先,保持鸡舍清洁卫生是基础且关键的环节。需定期清理鸡舍内的粪便和杂物,通常每天清理 12 次,避免粪便堆积产生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为大肠杆菌滋生创造条件。定期对鸡舍进行全面消毒,可采用喷雾、熏蒸等有效方法。常用的消毒剂有季铵盐类、过氧乙酸、戊二醛等,为防止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应交替使用消毒剂。例如,使用浓度为 0.1%0 . 2% 的过氧乙酸溶液进行喷雾消毒,每周开展 次,能有效杀灭鸡舍内环境中的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降低感染风险。其次,要根据鸡的不同生长阶段合理调节温度,雏鸡舍温度需保持在 32℃ ~35℃,随着日龄增长逐渐降低,成年鸡舍温度维持在18℃ ~23℃,适宜的温度能保证鸡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生理机能稳定,增强其抵抗力。鸡舍湿度以保持在 50%~70% 为宜,可通过通风、洒水等灵活方式调节。湿度过高,粪便等易发酵产生更多有害气体,且利于大肠杆菌繁殖;湿度过低,鸡呼吸道黏膜干燥,纤毛运动减弱,对病原菌清除能力下降,均会增加感染概率。最后,要安装合理的通风设备,确保鸡舍内空气新鲜。在冬季,保暖与通风需兼顾,可采用间歇通风方式,每次通风时间依据鸡舍大小和鸡的数量确定,一般每次 1530min. ,每天通风 34 次。良好的通风能及时排出鸡舍内污浊空气,降低有害气体浓度,减少大肠杆菌在空气中的传播,为鸡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从环境层面有效预防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提高养鸡的经济效益和养殖质量。

2.2 优化饲养管理

首先,根据鸡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配制全价配合饲料,确保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含量符合标准。例如,雏鸡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应在 20%~22% ,成年鸡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应在 15%16% 。其次,根据鸡的品种和生长阶段,确定合适的饲养密度。一般来说,肉鸡 02 周龄饲养密度为 只 /m2 , 34 周龄为 1520 只 /m2 ,5 周龄以上为 1015 只 /m2 ;蛋鸡育雏期饲养密度为 只 /m2 ,育成期为 1012 只 /m2 ,产蛋期为 68 只 /m2

2.3 针对性治疗措施

当疾病发生时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控制病情蔓延、减少损失的关键,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选用金霉素、新霉素等广谱抗生素,按照 0.2%-0.5% 的剂量与饲料混合搅拌,连续喂服 7 天,以杀灭体内的病原菌;对于病情较重的鸡只,可采用注射方式,如注射卡那霉素,每日两次,连续使用 3-5 天,以迅速控制病情。现阶段,益生菌制剂作为一种无毒、高效的生物制剂,也被广泛应用于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中 [3]。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益生菌能够增强鸡群的免疫力、促进肠道健康,从而有效缓解病情。使用时可将益生菌溶液拌入饲料或饮水中,可将益生菌兑水 后直接喂服,或直接喷洒在鸡舍内,以发挥出益生菌的最佳作用。

2.4 做好免疫接种

养殖场在实施免疫接种时,可根据疫苗预防疾病对鸡群的影响来选择适宜的疫苗。首先,要根据大肠杆菌和支原体抗体水平确定接种疫苗种类、剂量和间隔时间,或者是根据大肠杆菌感染的不同类型和危害程度确定接种疫苗种类和剂量等,或者是根据具体疾病种类选择合适品种的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其次,在接种疫苗时应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防止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对鸡群健康造成危害,同时在疫苗的选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兽药使用标准进行生产和使用,不得使用不合格疫苗或劣质疫苗在疾病防治过程中发生免疫失败等现象。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有效预防鸡大肠杆菌病的全面暴发,需要准确地了解该病的发病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环境管理、饲料管理、针对性治疗以及免疫接种措施,以此来有效提高鸡只饲养管理水平,降低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 吕 守 山 . 鸡 大 肠 杆 菌 病 的 发 病 原 因 与 防 治 措 施 [J]. 当 代 畜牧 ,2024(6):92-93.

[2] 杨启凤、崔福祥、李冰峰 . 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 [J].乡村科技 ,2024,15(8):108-110.

[3] 迟瑞宾 , 王海霞 . 鸡肠炎型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4(4):16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