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周期管理的智慧城市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薛明琴
身份证号码:411222198202130528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提升城市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智慧城市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涉及面广等特点,其绩效评价对于项目的顺利推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及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全周期管理理念强调对项目从规划到运营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性管理,将其应用于智慧城市项目绩效评价,能够更全面、动态地反映项目绩效。因此,研究基于全周期管理的智慧城市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对于提高智慧城市项目管理水平、保障项目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全周期管理的智慧城市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建面临的挑战
(一)全周期覆盖的难度
智慧城市项目全周期涵盖规划、建设、运营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存在差异,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标准也应有所不同。然而,当前的绩效评价往往侧重于项目建设阶段,对规划的科学性、运营的持续性关注不足,难以实现全周期覆盖。同时,各阶段之间存在紧密的衔接关系,前一阶段的绩效会影响后一阶段的成效,如何在评价体系中体现这种关联性,确保评价能够贯穿项目全周期,是体系构建面临的首要挑战。
(二)多维度指标整合的复杂性
智慧城市项目涉及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众多可衡量的指标。技术维度关注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安全性和兼容性;经济维度涉及投资成本、经济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率;社会维度包括公共服务改善、居民满意度和社会治理提升;环境维度则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些指标之间可能存在交叉、重叠甚至矛盾,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筛选、分类和整合,形成一套系统、简洁且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避免评价的片面性和冗余性,是体系构建需要解决的复杂问题。
(三)动态调整的适应性要求
智慧城市项目所处的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包括技术的更新迭代、城市需求的演变、政策的调整等。基于全周期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需要能够适应这些变化,及时调整评价指标、权重和标准。然而,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往往具有固定性,难以快速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脱节。因此,如何建立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动态调整机制,使评价体系能够持续反映项目在全周期内的真实绩效,是体系构建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基于全周期管理的智慧城市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
(一)全周期评价指标设计
全周期评价指标设计需覆盖智慧城市项目的规划、建设、运营全阶段。在规划阶段,重点设计体现规划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指标,如规划与城市发展战略的契合度、需求调研的充分性、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等。建设阶段的指标应关注项目的建设进度、质量控制、成本管理和技术实现程度,如计划完成率、工程合格率、成本偏差率和技术指标达标率等。运营阶段则侧重设计反映项目运营效率、服务质量和可持续性的指标,包括系统运行稳定性、服务响应速度、用户满意度、运营成本控制及数据价值挖掘能力等。同时,设计跨阶段的衔接指标,如规划目标在建设阶段的实现度、建设成果在运营阶段的转化效率等,以体现全周期各阶段的关联性。
(二)多维度评价模型搭建
多维度评价模型搭建需整合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维度的指标,形成综合评价框架。首先,对各维度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不同指标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使指标具有可比性。然后,采用合适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可结合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指标的重要性和相关性,确保权重分配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加权求和或其他数学方法将多维度指标整合为一个综合绩效得分,直观反映智慧城市项目的整体绩效。同时,模型应能够对各维度的绩效进行单独评价,以便分析项目在不同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针对性改进提供依据。
(三)动态评价机制建立
动态评价机制建立是确保评价体系适应环境变化的关键。建立定期评价与不定期评价相结合的制度,定期评价按项目全周期的阶段划分进行,如规划阶段结束后、建设中期、运营满一年等时间点开展评价;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项目出现重大调整时,启动不定期评价。建立指标更新机制,根据技术发展、政策变化和城市需求调整,对评价指标进行新增、删除或修改,确保指标的时效性和相关性。同时,建立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机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项目管理团队和相关部门,作为项目调整、资源配置和决策优化的依据,形成“评价 — 反馈 — 改进 — 再评价”的闭环管理,促进智慧城市项目绩效的持续提升。
三、基于全周期管理的智慧城市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实施的价值
(一)提升项目管理的科学性
该评价体系能够全面覆盖智慧城市项目全周期,使项目管理团队清晰了解各阶段的绩效状况,及时发现规划不合理、建设质量不达标、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多维度评价模型,可深入分析项目在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表现,为项目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帮助管理者制定更合理的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项目管理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二)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
评价体系通过对全周期各阶段绩效的监控和评价,确保项目始终朝着既定目标推进。在规划阶段,评价规划的科学性可避免项目方向出现偏差;建设阶段的评价能及时纠正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保证项目按质按量完成;运营阶段的评价则有助于提升项目的运营效果,实现项目的长期价值。动态评价机制能够使项目适应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目标和策略,确保项目目标在全周期内的实现。
(三)促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该体系以项目长期运营绩效和可持续性为核心关注点,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与机制,引导项目建设跳出短期成果导向的局限,将目光更多投向长期社会价值与环境效益的实现。在具体评价中,着重考量项目在资源节约方面的实际成效,如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程度等;关注环境保护的实施效果,包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污染物减排成果等;同时重视数据可持续利用能力,如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水平、安全保障机制的完善性等,以此推动智慧城市项目朝着绿色、低碳、高效的方向稳步发展。此外,体系通过推动评价结果的公开化与广泛应用,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智慧城市项目的进展、成效及潜在价值,从而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进而促进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及公众形成协同合作的良好局面,凝聚各方力量共同为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助力。
结束语:
基于全周期管理的智慧城市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是提升智慧城市项目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面对全周期覆盖、多维度整合及动态调整等挑战,通过设计全周期评价指标、搭建多维度评价模型和建立动态评价机制,能够构建起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该体系的实施有助于提升项目管理的科学性、保障项目目标的实现、促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应不断完善评价体系,结合新兴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升评价的精准性和效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 杨鸿涛 . 全周期管理理念下城市风貌管控策略研究 [D]. 安徽建筑大学 , 2022.
[2] 周逢武, 夏超, 易维良, 李圣.“全周期管理”理念下新城新区品质提升路径探索[A]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 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 2021: 10.
[3] 毛子骏, 黄膺旭. 数字孪生城市:赋能城市“全周期管理”的新思路[J]. 电子政务 , 2021, (08): 6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