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谈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策略

作者

于雪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一小学

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新课标理念推动着小学语文教学范式的深层变革。其核心要义在于打破传统 " 大一统 " 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础的个性化教育。小学语文作为语言习得与思维发展的奠基学科,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此背景下,探索符合新课标精神的差异化教学策略,不仅是落实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每个学生获得最优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新课标理念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要求

新课标理念为小学语文教学确立了清晰的改革方向,其核心要求体现在三个维度:

其一,聚焦核心素养培育。新课标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强调通过语文学习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文化素养的协同发展,这要求教学必须超越知识本位,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个性化成长。

其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新课标明确提出 "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 的教学原则,指出要承认学生在学习起点、认知风格、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客观差异,通过差异化教学设计,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切的学习支持。

其三,倡导多元学习方式。新课标强调转变教学方式,鼓励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这为差异化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二、小学语文实施差异化教学的现实必要性

差异化教学的实施是回应新课标要求、解决教学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首先,满足个性发展需求。小学生在语言基础、阅读能力、表达意愿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统一化教学难以兼顾 " 吃不饱 " 与 " 吃不了 " 的现象。差异化教学通过精准匹配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设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真正实现" 因材施教"。

其次,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差异化教学要求教师精准把握学情,动态调整教学节奏与难度,使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形成" 最近发展区" 的有效对接,避免无效消耗,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的投入产出比。

再次,激发主动学习意识。当教学内容与方式契合学生兴趣与能力时,能有效消除学习焦虑,增强学习成就感。研究表明,差异化教学环境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提升 30% 以上,学习内驱力明显增强。

三、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实施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

教学目标的差异化是实施差异化教学的逻辑起点,需构建 " 基础—提高—拓展" 的三级目标体系:

基础目标指向全体学生必须达成的保底要求,聚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如识字教学中,要求所有学生能准确认读生字、掌握基本笔画笔顺;阅读教学中,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理解主要内容。

提高目标针对中等水平学生设计,侧重知识的迁移应用。如在《桂林山水》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奇峰罗列"" 怪石嶙峋" 等词语的含义,并能模仿文中比喻句式进行造句练习。

拓展目标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注重高阶思维培养。如引导学生对比《桂林山水》与《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写景手法差异,或自主搜集喀斯特地貌资料,撰写简短的地质现象说明文字。

三级目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连续发展的目标链,允许学生在不同阶段自主选择进阶路径。

(二)教学内容的弹性组织

教学内容的差异化需建立在教材基础上进行创造性重组,形成多层次内容体系:

对于基础薄弱学生,提供 " 支架式 " 学习内容。如在童话单元教学中,可设计带拼音的童话节选、关键词填空式阅读材料,配合生字卡片等工具,降低理解难度。

对于中等水平学生,提供 " 阶梯式 " 学习内容。如设计 " 情节梳理—角色分析—主题探讨 " 的三阶阅读任务,在《丑小鸭》教学中,先引导梳理情节发展脉络,再分析丑小鸭的性格特征,最后探讨" 成长" 的主题意义。

对于高水平学生,提供 " 拓展式 " 学习内容。如推荐《安徒生童话全集》中的深度篇目,设计跨文本阅读任务,比较不同童话中的善恶观,或开展 " 童话与现实" 的思辨性讨论。

内容组织需注意保持各层次间的关联性,通过 " 基础内容共学 + 拓展内容选学" 的模式,既保证教学底线,又提供发展空间。

(三)教学方法的多元适配

教学方法需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灵活选择,实现" 方法—学生" 的精准匹配:针对视觉型学习者,采用情境教学法。如在拼音教学中,利用卡通图片将声母、韵母具象化,制作" 拼音转盘" 等教具帮助记忆。

针对听觉型学习者,采用诵读法与听觉游戏。如通过儿歌、绕口令强化拼音感知,开展" 拼音听写接力" 等小组竞赛活动。

针对动觉型学习者,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如在《曹冲称象》教学中,组织学生用橡皮泥模拟" 船载石头" 的称重过程,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等量替换原理。

对于性格内向学生,设计 " 伙伴互助 " 学习机制,如 " 同桌互读 "" 小组轮说 " 等低压力表达场景;对于思维活跃学生,设置开放性探究任务,如 " 如果我是课文作者,会怎样描写这个场景" 等创想类问题。

(四)教学评价的动态多元

构建差异化评价体系需突破传统分数导向,建立 " 过程 + 发展 + 多元 ′′ 的评价模型:

过程性评价侧重学习轨迹的全程记录,采用 " 成长档案袋 " 收录学生的课堂发言录音、仿写片段、阅读批注等材料,通过纵向对比反映进步。

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进步幅度,设计 " 基础分 + 进步分 " 的评分方式。如对写作基础薄弱学生,只要本次习作比上次减少3 处错别字即给予进步奖励。

多元评价整合教师、学生、家长三方主体。教师评价侧重专业指导,学生自评侧重反思能力培养,如" 我认为这篇日记的优点是..." ;家长评价侧重课外表现,如" 孩子本周主动阅读了3 篇童话"。

在评价工具上,除传统纸笔测试外,可采用 " 星级评价表 "" 能力雷达图 "等可视化工具,使评价结果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总之,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本质是通过教学系统的弹性设计,实现 " 面向全体 " 与 " 关注个体 " 的辩证统一。教师需从目标分层、内容弹性、方法适配、评价多元四个维度协同发力,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构建动态调整的教学机制。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差异化教学的融合路径,如利用智能测评系统实现学情诊断的精准化,为差异化教学提供更科学的支撑,最终促进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适切的、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崧舟。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 窦桂梅。小学语文教学策略[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4]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5] 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