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几何直观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

作者

姚海峰

苏州市吴江区江村实验学校

一、几何直观与函数教学的内在关联

几何直观以图形为载体,将抽象的数学关系转化为可视化的空间结构,其本质是通过空间感知建立数学对象之间的联系。在函数教学中,几何直观表现为通过坐标系构建代数表达式与几何图形的对应关系,使函数的变化规律获得直观呈现。苏教版教材在函数章节设计中,始终贯穿“以形助数”的编写理念,例如在《一次函数》单元中,通过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实例引入变量关系,引导学生用折线图描述数据波动,这种设计为几何直观的运用奠定了认知基础。

二、几何直观在函数概念建构中的渗透

函数概念的抽象性常导致学生出现“符号混淆”与“关系割裂”的认知障碍。几何直观通过构建“变量对应图”,将函数定义为“一个集合到另一个集合的映射”这一抽象定义,转化为坐标系中点的动态轨迹。在苏教版教材中,设计“水箱水位随时间变化”的探究活动,学生通过绘制水位高度与时间的对应图,在连续变化的图象中直观理解函数的“单值对应”本质。这种视觉表征使函数概念获得具身化解释,帮助学生突破“函数即公式”的片面认知。

函数定义域与值域的确定是概念建构的难点。几何直观通过图象边界的视觉约束,为学生提供判断依据。例如在反比例函数教学中,当学生观察双曲线渐近线与坐标轴的位置关系时,能自然理解定义域中“ x≠0 ”的限制条件。这种基于空间位置的判断,比纯代数推导更符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教材通过“水池注水问题”设计分层任务,要求不同能力学生分别用解析式、表格、图象三种形式表示函数关系,在对比中深化对定义域几何意义的理解。

函数对应关系的理解需要突破“静态等式”的局限。几何直观通过动态演示实现认知突破。在苏教版实验教材中,利用几何画板设计“滑动条控制参数”的互动模块,当学生拖动表示斜率的滑动条时,直线在坐标系中发生旋转,对应函数值的变化速率同步显示。这种实时反馈机制使学生直观感知参数与函数性质的关联,将“k 决定直线倾斜程度”的文本描述转化为可操作的视觉经验。研究发现,经过动态图象训练的学生,在解释“为什么 y=2x 比 y=x 增长更快”时,能更准确地运用“单位自变量变化引起的函数值增量”进行说明。

三、几何直观在函数性质探究中的支撑作用

函数性质的探究需要建立“整体 - 局部 - 整体”的认知循环。几何直观通过图象的宏观特征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再通过局部放大验证性质。在二次函数教学中,教材设计“抛物线对称性”探究活动:学生先观察完整图象的轴对称特征,再通过几何画板截取对称轴两侧的局部图象,测量对应点的函数值差值。当差值趋近于零时,视觉证据与代数验证形成认知共振,这种“整体感知- 局部验证”的研究范式,比单纯记忆对称轴公式更有利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函数单调性的判断需要突破“点状分析”的局限。几何直观通过图象走势的连续性提供判断依据。在苏教版教材中,设计“登山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境,学生通过绘制高度 - 时间图象,在上升段与下降段的转折点处直观理解极值概念。当学生观察图象从“陡峭上升”到“平缓上升”的变化时,能自然联想到导数概念中斜率与增长速率的关系,这种视觉经验为高中函数学习埋下认知伏笔。研究表明,运用图象走势分析单调性的学生,在解决分段函数问题时,能更准确地划分定义域区间并匹配对应表达式。

函数周期性的理解需要建立“无限重复”的空间想象。几何直观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如四季更替、钟表指针的转动等帮助学生理解。以钟表指针转动为例,教材可设计活动让学生观察钟表上时针、分针的运动规律,发现指针每经过一定时间就会回到原来的位置,形成周期性运动。学生通过观察这种周期性运动,理解周期概念的本质。这种“动态生成”的视觉过程,比静态讲解更有利于学生建立对周期概念的理解。

四、几何直观在函数问题解决中的转化应用

函数应用题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型,几何直观通过情境图示降低建模难度。在苏教版教材中,设计“快递费用计算”问题:学生通过绘制运费随重量变化的分段图象,将文字描述转化为可视化的阶梯状折线。这种图示化处理不仅帮助学生准确划分重量区间,更在图象交点处直观显示临界值。当学生观察两条线段的延长线是否相交时,能自然理解“是否存在某个重量使两种计费方式费用相同”的问题本质。这种“文字 - 图象 - 代数”的三重转化训练,显著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杂函数关系的分析需要建立多图象的关联对比。几何直观通过叠加图象实现认知整合。在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问题中,教材设计“水流速度调节”情境:学生通过绘制不同阀门开度下的流量 - 时间图象,观察两条曲线的交点位置。当学生拖动滑动条改变参数时,图象的动态变化直观显示系统稳定性的改变。这种多图象关联分析训练,使学生能更灵活地运用函数思想解决动态平衡问题。研究发现,经过此类训练的学生,在解决含参数函数问题时,能更主动地通过图象分析参数取值范围。

函数优化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目标函数 - 约束条件”的几何框架。几何直观通过可行域的绘制将抽象条件具体化。在苏教版拓展教材中,设计“工厂生产计划”问题:学生通过绘制利润随产量变化的抛物线,并结合原材料限制条件绘制直线,在坐标系中圈定可行解范围。当学生观察抛物线顶点与可行域的位置关系时,能直观判断最优解的存在性。

五、几何直观运用的教学启示

几何直观的有效运用需要把握“适度性”原则。在函数概念引入阶段,应优先使用静态图象建立基本认知;在性质探究阶段,可逐步引入动态演示深化理解;在问题解决阶段,需灵活组合多种图示方法。苏教版教材通过“观察 -操作 - 应用”的三阶任务设计,为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框架。教师需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动态调整直观手段的复杂度,避免因过度依赖技术导致思维惰性。

几何直观与代数推理的融合是教学关键。在函数教学中,应建立“图象观察提出猜想 - 代数验证深化理解 - 图象再分析完善认知”的循环模式。例如在探究二次函数最值问题时,学生先通过图象顶点定位极值点,再用顶点坐标公式进行代数验证,最后通过改变参数观察图象变化,这种“形 - 数 - 形”的认知循环,能有效促进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协同发展。

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渗透。教师应将图象绘制、动态演示、空间想象等训练贯穿函数教学全过程。苏教版教材通过“每周一图”的栏目设计,要求学生持续记录生活中的函数关系,这种持续性实践使学生逐渐形成“用图象思考”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胡志娟 .“几何直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01):22-25.

[2] 张永军 .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25):33-35.

[3] 王玉秋 .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新课程教学( 电子版 ),2023(13):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