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校信息通信网络流量分析与优化方法研究

作者

杨云贺

中国人民解放军91451 部队 河北省邯郸市 056000

引言:高校校园网一般承载海量访问请求和多样化应用需求,传统的流量控制策略往往只抓住某些数据特征做简单限速或者阻断,面对复杂且波动的网络态势,容易出现拥塞或浪费资源的情况。人工智能在图像处理、自然语言等领域已展现强大潜力,当将它嫁接到网络流量分析时,深度学习能帮我们抓到更隐蔽的模式,也能较快地生成调度优化决策。如何面向高校信息通信环境构建兼具实用性和扩展性的AI 算法体系,则是本文探讨的主要目标。

一、人工智能在网络流量分析中的可行性

(一)深度学习与大数据特征挖掘

随着高校在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设备上不断积累流量日志,数据规模快速增长,人工统计已力不从心。深度学习通过多层神经网络可以自动提取特征,无需依赖过多的人为假设。像 CNN、RNN 或 Transformer 等结构能适用于序列或图数据处理,只要准备充足的带标注或伪标注的流量数据,就能不断让模型去学习协议特征与流量模式的对应关系。

(二)多层次的流量识别与异常检测

基于 AI 的识别流程大致分成流量分类和异常检测两个环节。流量分类用于把数据流归入常见应用或协议类别,异常检测则关注是否有潜在 DDOS 攻击、恶意扫描、超范围下载等。若结合强化学习之类技术,还能在发现异常时迅速给出干预策略,比如临时优先保障线上教学流量,或者降低可疑连接的带宽 [1]。

(三)学习与推理一体化

传统流量分析手段或许在训练与线上应用分离得较为彻底,AI 方法倾向于让模型在不断迭代中更新参数。某些平台甚至会自发把新观测到的流量数据再整合到训练集中,使模型越用越“聪明”。这对于经常有新应用、新协议涌现的校园网络而言尤其重要,可以减少人工作业与策略维护成本。

二、基于AI 的高校网络流量优化策略

(一)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要开展AI 训练,首先需要采集足够规模的流量数据。在高校路由器和交换机上开启 NetFlow 或 sFlow 功能,将源 IP、目的 IP、协议类型、端口、数据包大小、持续时长等信息收集下来。随后,将其转换成统一格式,并辅以标签(如应用类别、合法或异常等),或者使用聚类对未知流量进行初步分群。还需对异常值和脏数据进行剔除,同时将时间戳对齐,让后续的模型输入更加整齐。

(二)深度学习模型选择与训练

常见思路是使用 CNN 或 RNN 来处理时序维度的流量数据,让模型捕获数据包序列中的特征模式。对于多协议并发的情况,可以把流量特征映射到多维向量,并使用 Attention 机制来识别关键信息。训练阶段通常采用具有监督的分类方案,需要大量带标签的流量样本,也可以融合无监督学习检测异常分布。训练完成后,我们就得到一套模型,它能在短时间内判断每条新进流的应用类型或异常风险,并且还可输出若干关键指标供后续分析 [2]。

(三)在线监测与自适应调度当模型在生产环境运行时,可以将其嵌入网络管理平台

在线监测:实时分析新出现的流量,若识别到异常状况或预测到可能拥塞,就发出预警;

自适应调度:一旦部分流量被判定为高优先级(如在线课程),可以临时为它们分配更大带宽,低优先级流量则延后或限速,让教学和科研需求先得到保障;

持续学习:将近期的高峰期数据或新出现的协议加入学习集中,让模型迭代更新,避免固定策略“老化”。

(四)安全与隐私保护

AI 方法要分析大量原始流量数据,其中不乏敏感信息。需在数据采集阶段做去标识化处理,以免泄露用户隐私。另外还要保证模型使用的数据存储在安全环境里,访问权限严格限制。特征提取或分类过程也应在安全可信的运算节点进行,以防止恶意窃取或操纵模型。

三、结束语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高校网络中应用日益广泛,流量规模和应用类型正不断增加,仅靠传统流量管理手段已难以应对复杂场景。将人工智能引入网络流量分析与调度,一方面能让系统更灵活机动,另一方面也推动高校网络从被动监测走向主动防御、主动优化。本文通过对深度学习模型与优化策略的探讨,展示了 AI 在识别流量类型、检测异常以及分配带宽方面的优势。未来若能在全校范围做更大规模部署,配合对算法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期待它能为更多高校的信息通信网络带来更优质、更可靠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梁敬鑫 . 人工智能下的电站通信网络故障诊断与优化方法研究 [J].信息与电脑 , 2024, 36(12):182-184.

[2] 杨坤平, 李卫峰 . 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校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研究 [J]长江信息通信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