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活态美育
冯毅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新桥中学
一、引言:作为美育活教材的古村落
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提出:“建筑是居住的机器,更是凝固的音乐。”岭南建筑瑰宝——始建于明代的高要黎槎八卦古村,正是这句箴言的生动诠释。作为广东省保存最完整的八卦形制古村,其价值远超物质遗存本身。它是一部活态的“立体美学教科书”,完美展现了古人如何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将实用理性与审美追求熔铸于一方天地。这种“实用与审美交融”的特质,对于培养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升华于生活的“大美术观”,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价值。本文旨在解码其蕴含的美学智慧,并探索其在当代美术教育中的转化路径。
一、解构“八卦密码”:建筑布局中的功能美学与生存智慧
(一)黎槎村的八卦形制非为巧合,实为生存智慧、风水理念与宗族管理的结晶。其设计深刻体现了“形式追随功能”的美学原则:
1、防御之智的物化:“以屋为墙”的紧凑布局、环形水道形成的天然护城河、迷宫般的放射状巷道网络(如 99 条巷道通向中心鸿运台)、仅设两个主要出口,以及门楼、房屋上的瞭望孔(元宝窗),共同构筑了高效的立体防御体系,实现“易守难攻”。
2、防灾之智的呈现:
依山势而建的房屋被巷道有序分隔,有效阻隔火势蔓延(防火);巧妙利用地势落差设计的高效排水系统,保障了村落的防涝能力。
3、宜居之智的匠心:
黎槎村普遍采用小体量房屋,利用阁楼拓展空间,斜坡屋顶减轻压迫感,天窗与小窗保障采光通风。
4、结构与耐用:
巧妙运用长砖于山墙、檐墙,化解斜坡屋顶压力,提升建筑耐久性。
5、材料与舒适:
广泛应用的“空心墙”设计(如 7 顺 1 丁砌法),利用空气层隔热保温,实现冬暖夏凉。
6、管理之智的象征:
“十里一坊”格局(11 座门楼划分十个区域),借鉴古代“里坊制”,门楼(如“淳和里”、“居和里”)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族群凝聚与自治管理的核心节点。
(二) 教学启示:
引导学生运用“功能解码法”——在古村平面图/ 照片上,用红笔标注防御、防灾、管理等实用元素(门楼、窄巷、水道、瞭望孔、排水构造),用蓝笔标注审美装饰元素(灰雕、壁画、门联)。通过视觉化对比,直观感受二者如何共生共存、相互成就。鼓励学生“就地取材”,用手机拍摄记录校园或家乡中体现“功能美学”(既实用又美观)的现代设计案例,建立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的链接。
二、破译“符号密码”:装饰艺术中的文化叙事与精神象征
(一)古村的装饰细节是其精神世界的物化表达,承载着深厚的道家思想与儒家伦理:
1、门楼与楹联:儒家伦理的教化场域
11 座门楼及其镌刻的楹联(如“淳和里”之“淳风驱陋习,和睦纳鸿喜”;“居和里”之“居仁由义,和气生财”)言简意赅,教化人心,彰显崇文重教、追求仁义和谐的核心价值观。
灰雕壁画:吉祥寓意的艺术载体
以石灰桐油为材、适应岭南气候的灰雕(如“麟吐玉书”),将神话传说(孔子诞生祥瑞)转化为祈求文运昌盛、子孙贤达的文化符号,是物质工艺与精神信仰的结合。
3、公共空间:家族伦理的物化载体
酒堂与榕树:议事宴饮空间旁必植榕树,象征家族根基深厚、开枝散叶、生生不息。
祖堂:镬耳山墙、龙船脊的祭祀空间,维系慎终追远、尊宗敬祖的传统。
敦善书舍:栋梁寓意“为人正直、处世清正”,延续至今的“开笔礼”仪式,传承尊师重教的文化基因。
4、鸿运台与青灰色调:天人合一的哲学表达
村落中心制高点“鸿运台”与 99 条巷道契合“九九归一”的宇宙观,象征万物归宗、生生不息。整个村落为沉稳的青灰色调,源于石灰桐油粘合剂的实用选择(天然防潮),同时营造沉静荫凉的视觉感受,契合岭南气候对“心理降温”的需求,是“天人合一”理念在色彩上的实践。
(二)教学启示:
在《纹样的魅力》等课程单元,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古村装饰符号,制作“符号密码本”并分类解读:功能/ 防御符号:箭窗、铳孔、门楼造型、排水构造(服务于生存安全)。祝福 / 象征符号:“麟吐玉书”(文运 / 添丁)、石榴(多子)、蝙蝠(福)、竹节(平安/ 气节)、榕树(家族兴旺)、门联文字(道德教化)(承载文化寓意与美好愿景)。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形式根植于特定生存环境、社会结构与文化心理,破译“艺术背后的生存逻辑与文化密码”。
四、教学转化:古村美学的“古今对话”与美育创新
(一)将黎槎村的美学智慧引入课堂,关键在于唤醒学生的“质感体验”并促进“古今对话”:
1、空间智慧的数字重生: 利用 SketchUp 等 3D 软件,引导学生复原古村放射状巷道与防御体系。进而思考:其分区管理(里坊制)、防灾设计(排水 /防火)、空间序列(向心性)能否启发现代社区或校园规划?例如设计融入“雨水花园”(仿古村防涝)、“邻里单元”(仿里坊制)的微型社区模型。
2、纹样符号的当代演绎: 引导学生提炼、简化、重组古村代表性纹样(灰雕图案、门楼装饰、吉祥纹样),将其创新应用于现代物品设计:
融入校服(领口、袖口装饰)。
设计文具(笔记本封面、书创作环保袋/ 帆布袋图案。
构思公共空间导视系统或社区文化墙。
3、材料色彩的可持续启示:研究古村青灰色调的功能美学(防潮、心理降温、历史感),探讨低明度色彩在现代设计营造舒适感的运用。分析其利用自然光影(天井、巷道)的智慧,思考现代节能设计中如何最大化引入自然光。
(二)美育核心价值:
1、塑造“大美术观”:
通过古村实例,深刻理解艺术与生活不可分割,实用与审美可臻于统一。
2、推动跨学科融合:
整合建筑、历史、文化、环境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
3、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深度认知岭南传统智慧,增强本土文化认同,激发传承创新的责任与自豪。
五、结语:凝固的音乐,流动的传承
黎槎八卦村,如同意大利建筑史学家阿尔多·罗西所言,是“集体记忆的鲜活载体”。《易经》乾坤之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其卦形与营建中得以物化,体现了先民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追求。触摸其斑驳砖墙,仰望精美灰雕,解读深邃门联,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
作为美育工作者,我们当以黎槎村这样的文化瑰宝为桥梁,引导学生领悟:最好的设计,是为生活服务的艺术;最动人的美,存于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让传统智慧的光辉,照亮学生在实用与审美之间自由思考、大胆创新的广阔天地,使凝固的古老乐章,继续在新时代的创造中流淌不息。
参考文献:
[1] 勒·柯布西耶. 走向新建筑[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阿尔多·罗西. 城市建筑学[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陆元鼎. 岭南人文·性格·建筑[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 冯江, 冯棣 . 灰雕:岭南传统建筑装饰技艺研究 [J]. 装饰,2014(09):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