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数学课堂“运算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王敏

商丘市民权县人和镇虎寺小学

一、引言

运算能力的培养需兼顾“正确运算的能力”“理解算理的能力”与“合理选择运算方法的能力”。小学六年级的运算内容涵盖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百分数与小数的转换运算、含括号的复杂运算等,既是对低年级整数、小数运算的综合深化,也是对初中分式运算、方程求解的前置铺垫。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六年级学生虽掌握了基本运算方法,但在“为何这样算”的算理理解、“如何简便算”的方法选择、“怎样用运算解决问题”的应用层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基于此,本文从教师教学实践出发,探索适配六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运算能力培养策略,旨在实现“算理清、算法活、习惯好、应用强”的培养目标。

二、小学六年级运算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

(一)算理理解浅表化,算法记忆固化

六年级运算内容的抽象性显著提升,尤其是分数混合运算与百分数运算,需依托算理理解实现算法的灵活运用。但教学中发现,约 60% 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停留在“教师讲解过”的层面,未形成自主推导的逻辑。例如在分数除法教学后,学生能熟练背诵“除以一个数(0 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但当被问及“为什么可以这样转化”时,仅 25% 的学生能通过“分数的意义”或“商不变性质”进行解释;在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中, 35% 的学生机械记忆“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却忽视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本质原因,导致在“去掉括号是否变号”的问题上频繁出错。

(二)运算习惯不规范,验算环节缺失

良好的运算习惯是保障运算正确率的关键,六年级学生需具备“审题 —计算 — 书写 — 验算”的完整运算流程。但课堂观察与作业检查发现,学生的运算习惯存在明显漏洞:一是审题不细致, 25% 的学生在计算前未看清运算符号(如将“÷”看成“ ×,,) )、数字特点(如忽视“0.25”“1.25”等特殊数字);二是书写不规范, 35% 的学生竖式书写错位(如分数除法竖式中分子、分母位置混淆)、步骤省略(如混合运算中跳过关键中间步骤);三是验算环节缺失,仅 20% 的学生在计算后进行验算,且验算方法单一(多为“重新算一遍”,忽视逆运算验算、估算验证等方法)。

三、小学六年级运算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算理可视化建构:从“被动听”到“主动懂”

算理的抽象性是六年级运算教学的难点,通过“教具演示 + 思维导图 +语言表达”的可视化方式,帮助学生将抽象算理转化为具象认知。具体实施中,一是利用教具搭建算理桥梁,如在分数除法教学中,借助“分数墙”演示“ 1/2÷1/3 ”:先找到 1/2 对应的分数块,再看 1/2 中包含几个 1/3,直观呈现“除以 1/3 等于乘 3”的算理;在百分数与小数转换运算中,用“方格纸”(100 个小方格代表 1)演示“ 35% 转化为 0.35”的过程,理解百分数与小数的本质联系。二是用思维导图梳理算理与算法的关联,如在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后,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将“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算理依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整数运算顺序的迁移)、“易错点”(通分错误、符号错误)整合呈现,形成结构化认知。三是要求学生“说算理”,每完成一道复杂运算题,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通过语言外化促进算理内化。

(二)分层任务驱动:从“一刀切”到“精准练”

针对学生运算能力差异,设计“基础层 — 提升层 — 拓展层”的分层任务,确保不同水平学生都能在运算训练中获得成就感。分层任务的设计遵循“目标差异化、内容关联性、评价针对性”原则:基础层任务聚焦“算理巩固与算法熟练”,以常规运算题为主(如“ 3/4×8/9 ”“ 0.75÷0.25) ),目标是确保学生掌握基本运算方法;提升层任务聚焦“简便运算意识培养”,以含简便运算特征的题目为主(如“1. 25×8 .8” *7/9×5/11+2/9×5/11,9 ),目标是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运算律;拓展层任务聚焦“运算方法的灵活选择”,以变式题和开放题为主(如“用两种方法计算‘3. 6×10 .1’”“设计一道能运用乘法分配律的分数混合运算题”),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运算灵活性。教学中,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任务层级,完成后可挑战更高层级;评价时,基础层侧重“正确率与算理表述”,提升层侧重“简便方法的运用合理性”,拓展层侧重“方法的创新性与逻辑性”,通过分层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三)生活情境联结:从“做题算”到“用着算”

通过生活情境的融入,让学生体会运算的应用价值,提升“用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六年级运算内容,设计三类生活情境:一是购物情境,如“商场促销,一件衣服原价 240 元,先打八折,再满 200 减 30,最终需付多少元”,涉及百分数乘法( 240×80% )与减法运算;二是统计情境,如“班级 45 名学生,其中男生占 4/9,女生有多少人?女生中喜欢数学的占 2/3,喜欢数学的女生有多少人”,涉及分数乘法与减法运算;三是工程情境,如“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 12 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 18 天完成,两队合作需多少天完成”,涉及分数除法与合作问题的运算。教学中,先呈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找数学信息 — 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 确定需要的运算方法 — 计算并验证结果”,让运算成为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而非单纯的数字游戏。同时,布置“生活运算实践作业”(如记录家庭一周开支并计算总费用、平均费用),让

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运算能力。

四、结语

小学运算能力的培养,需突破“重算法、轻算理”“重训练、轻习惯”“重做题、轻应用”的传统模式,从教师视角出发,以算理理解为核心,以分层训练为路径,以习惯养成为保障,以生活应用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的教学策略。本次实践证明,通过“算理可视化”“分层任务驱动”“习惯闭环培养”“生活情境联结”,能有效提升六年级学生的运算能力,为其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未来,还需持续探索更适配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让运算能力真正成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 张丹。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与评价 [J]. 课程・教材・教法,2019(05):84-89.

[4] 王光明。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教学策略 [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20.

[5] 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