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学体育课堂中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作者

耿传信

重庆市南岸区茶园新城初级中学校 400060

引言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课堂不仅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实施健康教育与德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越来越受到关注。健康教育强调学生身心健康的维护与发展,德育关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两者协同育人,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然而,现实中体育课堂在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方面存在诸多挑战。本文基于此,探讨构建中学体育课堂中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育人模式,助力提升教育质量和育人效果。

一、中学体育课堂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理论基础与现状分析

1. 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涵及其互动关系

健康教育旨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念与良好生活习惯。德育关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强调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两者在中学体育课堂中交织融合,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合力。体育活动促进体能发展,有助于心理健康稳定与情绪调节,为德育目标的实现提供生理基础。德育内容激励学生形成自律、团队协作和公平竞争等品质,为健康行为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二者的互动关系体现在相互促进、互为条件,构成中学体育教育不可分割的整体。

2. 中学体育课堂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现实需求

当前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问题日益突出,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阶段学生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逐步成熟,体育课堂成为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和德育实践的重要场域。具体表现为通过体育教学强化学生健康意识,预防肥胖、心理障碍等问题。通过德育内容培育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及良好行为规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校园体育活动如班级团体比赛、运动会中体现德育价值,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力。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成为实现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关键。

3. 中学体育课堂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学校体育课程设计与健康教育内容脱节,缺乏系统的融合框架。教师对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作用认识不足,教学内容片面,注重体能训练,忽视健康理念和道德教育的贯穿。教学方法单调,依赖传统讲授,缺乏情境体验和学生主体参与。评价体系偏重体育成绩,对健康行为和德育表现关注不足,导致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具体案例中,某中学体育教师陈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健康知识掌握有限,课堂纪律松散,德育内容形式化,难以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不足,未能通过智能教学平台优化课程内容和评价反馈。师资培训缺乏针对性,致使健康教育与德育的专业支撑薄弱。健康教育与德育在中学体育课堂中具备天然的融合基础和现实需求,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当前融合面临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能力和评价机制等多方面挑战。建立科学的融合理念和完善的实施体系成为推动中学体育课堂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育人的必由之路。

二、中学体育课堂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路径

1. 明确协同育人理念,构建系统化目标体系

中学体育课堂应将健康教育与德育视为同等重要的育人目标,确立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道德素养同步提升为核心的协同育人理念。学校管理层需制定明确的教育方针,推动体育教学在健康知识传播和道德行为养成中的双重职责落地。教师群体需理解协同育人的系统性,避免将健康教育与德育割裂开展。目标体系包括身体素质提升、健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维护以及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培育等方面。某校体育教师张老师将学生健康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纳入教学目标,通过组织班级篮球联赛,促进学生锻炼身体的同时强化公平竞争和集体荣誉感。该做法体现了协同育人理念的具体应用。

2. 创新课程内容设计,实施融合型教学策略

健康教育与德育内容应融入体育课程体系,形成内容互补、相互渗透的教学结构。课程设计需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营养知识及安全防护等健康教育模块,同时融入诚信、尊重、公正等德育元素。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团队竞赛等体验式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情感共鸣。某中学利用“智慧体育教学平台”,整合健康知识视频、运动技能教学和德育案例,引导学生在虚拟场景中学习应对突发伤害和团队冲突处理。该平台提供数据反馈,支持个性化指导,提升教学效果。教学创新提升学生对健康与道德内容的理解和践行,增强体育课堂的育人功能。

3. 完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促进协同育人持续发展

综合评价体系应涵盖学生身体素质、健康行为及道德表现,兼顾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评价工具设计体现多维度,既有体育技能测试,也包括健康知识考核和道德行为观察。评价结果与激励机制挂钩,鼓励学生积极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与社会公德。教师定期利用信息化平台收集学生运动数据和行为表现,形成个性化成长档案,指导后续教学调整。某校建立“健康与德育积分制”,学生通过完成健康打卡、参与公益活动获得积分,积分兑换校内奖励。该机制有效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增强协同育人效果。教师通过多角度评价反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构建良性循环的协同育人生态。课程内容应融合健康与德育元素,注重体验式教学。评价体系应多元、科学,并结合激励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以上路径,体育课堂育人功能得以有效发挥,推动学生身心健康与道德素养协调发展。

结论

中学体育课堂作为学生身心发展和品德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健康教育与德育协同育人的双重职责。健康教育聚焦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提升,德育注重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两者融合能够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合力,满足新时代素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现实中,中学体育课堂在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方面存在课程内容分离、教学方法单一、师资专业水平不足以及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协同育人模式的有效实施,导致体育课堂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基于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同育人模式成为提升中学体育教育质量的关键路径。构建协同育人模式需明确理念体系,确立健康教育与德育同等重要的育人目标,推动学校管理层、教师和家长形成共识,保障育人理念落地。课程内容设计应整合健康知识与德育元素,采用情境模拟、团队合作等体验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评价体系需覆盖身体素质、健康行为和道德表现,结合多元评价方式和激励机制,促进学生主动践行健康生活与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 张伟 . 中学体育课堂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研究 [J]. 体育科学 ,2020, 40(3): 45-51.

[2] 李华. 健康教育视角下的中学体育教学创新路径探析[J]. 教育研究,2019, 40(6): 112-117.

[3] 陈刚 . 德育与健康教育的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J]. 德育研究 , 2021,37(2): 29-35.

[4] 王芳 . 中学体育课堂德育教学策略探讨 [J]. 中小学体育 , 2022,36(1): 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