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课堂: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路径的思考与实践
邢丽
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南街小学 115100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还能锻炼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因此,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多元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一)创设生活情境,拉近知识距离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创设生活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引入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在教授描写季节变化的课文时,教师可展示不同季节的生活照片,如春天公园里人们放风筝的场景、夏天海边孩子们嬉戏的画面、秋天农田里农民丰收的景象以及冬天街头人们裹着厚棉衣的情景。让学生观察这些照片,回忆自己在不同季节的生活经历,从而对课文中关于季节特点的描述有更直观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这些季节里的所见、所闻、所感,将生活体验与课文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意识到语文知识并非抽象的文字,而是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进而主动投入到语文学习的探究中。
(二)营造故事情境,引发探究兴趣
小学生对故事充满好奇与喜爱,营造故事情境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或创作相关故事。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可讲述诗人创作诗词的背景故事。比如在教授李白的《静夜思》时,讲述李白客居他乡,在一个月圆之夜,思念家乡却无法归乡,从而写下这首千古名作的故事。通过生动地讲述故事,让学生沉浸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随后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诗词中的文字来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引发学生对诗词内涵深入探究的兴趣。这种故事情境的营造,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开启对语文知识的探索之旅,提升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引导深度思考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拓展思维空间
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答案,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思维空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开放性问题。在学习完一篇童话后,教师提问:“如果故事中的主人公换一种方式解决问题,故事会怎样发展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主人公通过与敌人谈判化解了矛盾,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主人公借助魔法力量改变了困境。这种开放性问题的设计,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突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入、更独特的理解。
(二)构建递进性问题,引导深入探究
递进性问题是按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设计的,能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课文内容。在讲解一篇复杂的记叙文时,教师可先提问:“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接着问:“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主人公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提问:“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与现实意义。通过这一系列递进性问题,学生的思维逐渐深入,对课文的理解也从表面的情节了解,过渡到对人物情感、文章主题的深度把握,培养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提出拓展性问题,延伸知识视野
拓展性问题能引导学生将课文知识与课外知识相联系,延伸知识视野。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提出具有拓展性的问题。在学习完一篇关于动物的课文后,教师提问:“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独特的生存技能?”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了解更多动物的知识。或者在学习完一首古诗后,教师提问:“这位诗人还有哪些著名的作品?这些作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促使学生去阅读诗人的其他作品,拓展对诗人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的了解。通过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课外知识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合理组织探究活动,促进知识内化
(一)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能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每个小组围绕一个探究主题展开讨论。例如在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时,小组可以探究作者是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查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的负责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有的负责记录讨论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共同完成探究任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知识,还能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应用。
(二)组织角色扮演探究活动,增强体验感悟
角色扮演探究活动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中的情境,增强对课文的体验与感悟。教师可选择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学习《陶罐和铁罐》时,让学生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模仿它们的语言和动作,体会陶罐的谦虚与铁罐的傲慢。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通过自己的表演将其展现出来。这种亲身体验式的探究活动,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探究与理解。
结语
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路径的探索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举措。通过创设多元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合理组织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知识内化。这些路径相互配合,能够有效推动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都得到锻炼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周欢 . 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路径探索 [J]. 嘉应文学 ,2025,(02):159-161.
[2] 林 亚 恋 . 探 索 小 学 语 文 阅 读 课 生 成 性 教 学 路 径 [J]. 考 试 周刊 ,2024,(43):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