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视域下以问题驱动提升语文学习品质的教学实践
苏颖
上海市沪新中学 200129
【摘要】:本文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六单元“观察与批判”主题为切入点,通过创设“世界文学形象名人交流”活动情境,以问题链驱动提升学习品质。聚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演变与环境描写的叙事功能,探讨如何通过任务群教学实现文学鉴赏与社会批判意识的融合。
【关键词】单元视域;问题链驱动;学习品质
一、单元视域下的文本定位
1.批判性思维的单元建构逻辑
必修下第六单元以“观察与批判”为人文主题,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所选五篇(《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均为古今中外小说,类型多样、风格各异,通过塑造不同人物形象,描述不同故事,反映不同时代、地域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祝福》体现了鲁迅小说“为人生”的宗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传》中的精彩篇章,极为典型地展现了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生动演绎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思想。《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塑造别里科夫这一形象,深刻揭露帝俄的专制统治对人们思想和灵魂的钳制与束缚,透露出呼唤自由的热望。《促织》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变形记》是西方现代派小说,都讲了一个“人化为虫”的“幻化”故事。
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人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尤其通过观察、分析、评判不同的人生,认知社会环境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学会借助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感知人物命运的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小说语言等角度赏析作品的写作手法,感受不同风格小说的独特魅力,提高小说阅读兴趣。学生也可以借鉴小说作品的写法,汲取写作经验,应用相关艺术手法去创作故事,展现自己的阅读所得,在阅读、思考、观察、写作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文本的典型教学价值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3课中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节选自《水浒传》第九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作为古典白话小说典范,其“官逼民反”的主题与《装在套子里的人》形成东西方社会批判的对话,与《促织》《变形记》构成“异化”主题的三维透视。
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旨在通过了解小说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的丰富与复杂性;品味语言,认识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探讨林冲思想性格发展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官逼民反”的小说主题,学习作者批判的眼光。
二、问题驱动下的教学设计
1.跨文化对话情境的创设
以“中新文学形象交流”为任务情境:2024 年6 月,新西兰姐妹校长湾中学的师生将来我校参观访问,学校准备举办“世界文学形象名人交流”活动,和新西兰的同学一起了解和感受经典文学形象的魅力。请同学们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读林冲”为主题,准备一篇人物交流稿。
(1)比较林冲与《指环王》中阿拉贡的英雄形象差异
学生作品1:林冲(《水浒传》)与阿拉贡(《指环王》)虽同为英雄,却体现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精神内核。林冲是“逼上梁山”的悲剧英雄,隐忍内敛,因权贵迫害从妥协走向反抗,其英雄性源于生存困境下的被动觉醒,彰显儒家伦理下个体与体制的冲突。阿拉贡则是史诗英雄,主动肩负使命,以王者风范领导中土对抗黑暗,其力量源于血统、责任与神性信仰,象征西方个人英雄主义与救世情结。林冲的“侠义”立足于世俗正义,阿拉贡的“崇高”则依附于神话使命。二者差异折射出中国文化中“逆境求生”的韧性精神与西方文化中“天命所归”的救世叙事的深刻分野。这两个镜像般的灵魂,共同诠释了人类对英雄主义的永恒追慕。
(2)探讨“隐忍”性格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审美价值
学生作品2:林冲是《水浒传》中的经典形象,其“隐忍”性格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种美德,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忍辱负重”和“顾全大局”。林冲在面对高俅的迫害时,选择了隐忍,展现了坚韧与智慧。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隐忍可能被视为懦弱或缺乏反抗精神,西方文学更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如《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面对不公时选择直接反抗。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文化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和谐,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表达。通过林冲的形象,我们可以探讨隐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价值与意义。
(3)设计“假如林冲来到新西兰”的跨时空对话活动
学生作品3:《水浒英雄南行记》跨时空对话活动设计
时间:春分日黄昏(呼应林冲风雪山神庙的时空节点)
地点:罗托鲁阿地热山谷
活动流程:
全息投影开场:林冲持花枪穿越硫磺雾气,与身披传统羽饰的毛利长老隔空相遇
对话核心:自然敬畏(火山与梁山泊)、律法正义(现代法治与封建压迫)、身份认同(流放者与原住民)
互动环节:八零后武术家与毛利战舞团即兴演绎“花枪对长矛”的武学对话
收尾仪式:林冲将山神庙酒葫芦埋入地热泉眼,毛利长老吟唱创世神话作为回礼
特色:通过新西兰火山地貌与水浒意象的互文,在蒸汽氤氲中构建东方侠义精神与毛利文化的对话场域。参与者可佩戴文言翻译器体验古今语言和文化的碰撞。
2.三级问题链的构建
问题链的构建是深度理解文本、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以下三级问题链,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认知层级:通过设计“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受人尊重,生活富裕。在他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结合我们的学案,简单介绍《水浒传》中关于林冲的故事”。通过梳理情节以及绘制人物关系图,建立文本整体感知,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故事发展的脉络,为后续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2)理解层级:在认知层级的基础上,理解层级的问题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的内涵。在教学中,设计“林冲本是80万禁军教头,又武艺高强,为什么这么能‘忍’?分析林冲‘忍’的原因”的问题。鼓励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细节,分析林冲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以及这些性格特点如何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林冲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
通过构建三级问题链,我们不仅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理解其内涵和价值,还能够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观察与批判”的单元视域下,通过问题驱动的情境化教学设计,不仅能深入解析古典小说的艺术价值,更能培养学生用批判性眼光审视社会现实的思维品质。这种文学解读与生命教育的融合,正是深度学习的本质,也是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路径。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学体验,还激发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学生们在参与跨时空对话、绘制人物关系图等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文本,也可以推广到其他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胡海燕.异化的人性扭曲的社会——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教学实施策略探究[J].中学语文,2021,(14):36-39.
杨欣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例研究[D].阜阳师范大学,2023.DOI:10.27846/d.cnki.gfysf.2023.000140.
宋一帆.上海高中语文H版教材的阅读能力系统构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DOI:10.27312/d.cnki.gshsu.2020.000805.
李杭媛.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初探——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经典阅读”课教学实践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02):104-111.DOI:10.13627/j.cnki.cdjy.2016.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