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探索
杨瑾娟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桐城 231400
引言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任务中占据核心地位。在数字技术持续迭代更新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面临理念更新以及方法革新的实际挑战,数字技术依靠传播便利、资源充沛、互动性良好等优势,在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激发文化自信方面表现出特殊的作用 [1]。按照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教学需求以及学生成长特点,探索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对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以及实现文化自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指一个国家、民族或者政党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可,并且对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念。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培育文化自信,要借助理论教育以及实践锻炼,提高大学生对本国以及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在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积淀而成。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斗争以及奋斗过程中创造出丰富的文化成果,其中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重要的构成部分。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在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全面的文化自信,推动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繁荣与发展。
二、数字技术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作用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给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创新空间,在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起到积极效果。数字技术可以优化课程内容展示形式,借助多媒体、虚拟现实以及情境模拟等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强化文化认知的真实感与代入感。与此同时,教学互动性提高也是数字化带来的重要变化,借助智能问答、在线讨论和即时反馈等机制,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让文化价值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表面。另外教学资源丰富性也随之提升,依据大数据平台和网络技术构建的资源体系可以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文化背景和兴趣取向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三、数字技术赋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
(一)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数字课程资源体系
数字课程资源的体系化建设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核心理念,明确内容导向、价值取向以及表现形式的统一标准,以此保证课程资源的权威性和思想性。结合新媒体手段,能把《论语》《大学》《资治通鉴》等典籍中的经典段落转变成情景动画、交互问答或者可视化讲解,提升学生的认知深度以及接受意愿 [2]。课程设计过程中要融入中华礼仪、非遗技艺、节气文化等内容,利用视频化、游戏化、微课化等方式提高趣味性和沉浸感,同时,资源建设还要兼顾系统性和层级性,依照通识类、专业类、拓展类的框架开展多层级开发,实现从基础认知到深度理解的逐步提升。通过知识图谱与智能检索技术,构建文化知识的逻辑网络,协助学生在数字环境中实现跨文化理解与自主探索,构建对中华文化的自我认同和价值自信。
(二)创设融合多媒体与场景交互的沉浸式教学模式
构建沉浸式教学模式依靠多媒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重新塑造课堂教学环境,利用数字化场景模拟,可再现历史人物事迹、文化事件背景以及思想演进过程,让学生处于文化情境中,强化文化体验的直观性与真实感。在教学实施时,重视语音识别、人机互动以及多通道感知技术的融合运用,可以借助 VR 设备开展红色文化体验式教学,或者在 AR 平台上重建传统建筑与技艺传承过程,使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反复探究、生成体验。教学内容应动态适配学生反馈,通过人工智能识别学习兴趣与认知习惯,完成教学内容与场景的个性化匹配,提高情感共鸣与理解深度。
(三)构建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教学支持系统
教学支持系统的构建,需要依靠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整合起来,在资源推荐方面、学习评价方面以及教学优化等方面,实现整个过程的智能协同。在数据采集环节,借助学习管理平台以及移动端工具,能够实时获取学生的行为轨迹、学生学习的时长、学生点击的频率以及测评的结果,为精准推送和路径优化奠定数据基础;数据分析阶段,运用学习画像模型和聚类算法,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多维度的建模,从而形成可以解释的个体学习档案,智能推荐引擎依据课程的难度、学生的兴趣偏好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资源适配,提升学习资源的相关性和针对性;学习评价环节,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等技术,开展作文的自动评分、演讲神态的分析以及课堂参与度的统计,完成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效整合[3]。教学反馈需要借助AI 算法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建议,辅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进而构建以数据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以文化引领为导向的高效教学支持系统。
(四)搭建“校内课堂 + 网络平台 + 社会实践”一体化教学体系
校内课堂作为价值引领的核心阵地,需运用案例研讨、情境模拟等方法提高教学互动性以及思维深度,网络平台承担课程拓展与资源整合的功能,借助微课程、思政云课堂、专题直播等形式提供时效性较强、内容丰富多样的辅助学习资源,并且利用智能化工具进行学习进度追踪以及任务反馈 [4]。社会实践环节应结合思政教育目标,组织学生前往文化遗址、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场所,开展专题调研、志愿服务以及沉浸式体验活动,促使理论学习延伸至现实空间。在平台与实践之间,建立互动机制,借助线上反思日志、实践成果展示以及跨平台研讨等手段,实现教、学、研、行一体化联动,推动学生把文化认同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
结论
数字技术深入地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开拓全新的路径,坚持技术赋能与思政育人朝着相同方向前行,会为高职院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程新宇 . 高职院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 [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4,43(05):66-71.
[2] 杨淑妮 , 李春霞 , 张晗颖 . 数字技术赋能高职思政课教学精准化研究[J].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4,37(06):31-35.
[3] 刘琪 . 数字技术赋能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研究 [J]. 新闻研究导刊 ,2024,15(23):165-169.
[4] 陈军娟 . 高职思政课数字化教学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J].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37(04):36-38.
作者简介:杨瑾娟(1983.04-),女,汉,人,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讲师,本科,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3 年度安徽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数字化建设提升育人实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AH052875);
2023 年度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校校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与教学创新团队(项目编号 :TCSZ2023cxtd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