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群众文化舞台美术设计的方式与作用
吴迪
朝阳市群众艺术馆 辽宁朝阳 122000
一、群众文化舞台美术设计的主要方式
1.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视觉重构
通过解构传统戏曲服装款式、调整色彩层次及丰富元素搭配,在保留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例如本人担任舞美设计的舞蹈《凌河影人》中对皮影戏的创新处理,既凸显传统程式特征,又符合当代视觉需求。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舞台美术设计时,可借鉴此类手法,将地域性民俗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舞台语言。
2.民俗精神与地域符号的提炼应用
民俗精神和地域符号的提炼机制与转化逻辑包含:符号解构与重构路径。其中多维度解构是对民俗符号进行“形态 - 内涵 - 功能”的三重解构,跨媒介转化是通过材料置换与工艺创新实现符号再生。以群众文化演出节目中的民族精神、地域特色为核心,通过具象化视觉符号(如剪纸、年画、图腾)构建舞台空间。例如在广场群众文艺演出中,运用象征性布景与道具强化文化认同感。
3.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空间规划
针对群众文化演出活动参与性强的特点,设计开放式舞台布局,利用可移动装置划分表演区与互动区,提升观众沉浸感和参与感。例如社区文艺汇演中采用模块化背景板,增强空间联动性,灵活适应不同节目需求。
4.色彩与灯光的情绪引导设计
群众文化舞台的色彩与灯光设计需构建“技术理性与人文感性”的平衡体系,通过科学的参数化控制与地域文化符号的深度融合,使光影艺术既符合视觉传播规律,又能精准触达群众情感共鸣点。根据演出活动主题选择主色调,通过高对比度配色增强视觉冲击力。例如群众联欢晚会多采用明快色调营造欢乐氛围,而文化展演类活动则通过灯光渐变实现场景情绪转换。
其中色彩和灯光可详细分为两方面举例:
色彩的情绪传导机制与设计策略:
(1)文化语境下的色彩语义系统
·符号化色谱体系:建立“红(庆典)- 青(乡愁)- 金(神圣)”的地域性色彩编码规则。例如闽南文化演出活动中,将宗祠建筑中的朱红梁柱色(RGB178,34,34)设定为核心主色,通过 85% 饱和度强化视觉凝聚力。
·动态渐变控制:在红色题材主题晚会中,采用从深红(RGB 139,0,0)到橘红(RGB 255,69,0)的线性渐变背景,配合节目情绪实现色彩强度 0-100% 的平滑过渡,使观众肾上腺素水平提升,观看演出参与度加深。
(2)对比与调和的情感调控
·高反差视觉刺激:运用互补色碰撞激发亢奋情绪,如广场演出舞美设计中黄(RGB 255,255,0)与紫(RGB 128,0,128)的 6:4 面积比搭配,可提升观众注意力集中度。
·低饱和度氛围营造:在非遗展演中采用莫兰迪色系(饱和度低于 30% ),通过灰调处理降低视觉攻击性,使文化沉浸感,氛围厚重感提升。
灯光设计的动态情绪干预:
(1)光色参数的精准控制
·色温的情绪映射:建立 2700K(温暖)-5600K(理性)-8000K(冷峻)的三段式调控模型。例如:在抗疫主题演出活动中,通过从 3000K到5000K 的灯光色温爬升,配合节目实现“悲壮- 希望”的舞台情绪转化。
·照度梯度设计:在民俗仪式场景中,将中心表演区照度控制在 1500lux ,边缘区渐降至 200lux ,形成9:1 明暗对比,引导观众视线聚焦效率提升。
(2)智能灯光技术应用
·动态投影融合:在黄河文化主题演出中,12 台激光投影机通过边缘融合技术,在弧形幕布上呈现动态水纹效果,水流速度与灯光色温联动,使观众情感卷入度提升。
二、群众文化舞台美术设计的作用维度
1.文化传承与精神凝聚
通过视觉符号系统承载集体记忆,例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融入舞台布景,使秧歌、社火等民俗活动在现代化呈现中保持文化根脉,增强观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2.审美普及与素养提升
以直观的造型艺术降低专业艺术门槛,例如在本人担任舞美设计的广场舞《天辽地宁我家乡》中,运用简约构图与和谐配色,潜移默化培养大众的审美能力,推动美育向基层渗透。
3.情感共鸣与社群联结
通过场景营造唤醒集体情感,如红色主题汇演中运用红旗、火炬等符号强化历史记忆,促进演出参与者与观看者形成精神共同体。
4.活动赋能与体验升级
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设计可提升活动影响力,例如在文化节演出中采用LED 屏与实体道具结合的混合空间,既满足节目多样化需求,又增强了视觉感染力。
三、舞美设计实践中的平衡性原则
1.专业性与普及性统一
避免过度追求艺术化高级化导致群众参与障碍,例如在社区晚会中采用易操作的升降装置替代复杂机械结构,保持专业水准的同时确保实用性和安全性。
2.成本控制与效果优化
利用回收材料创作环保布景,或通过投影技术替代实体装置,在有限的舞美设计预算内实现视觉创新,体现群众文化“因地制宜,惠及大众”的特性。
结语
群众文化舞台美术设计需立足基层需求,在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间寻找平衡点。通过视觉语言的创造性转化,既能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感染力,又能成为构建公共精神空间的重要载体,最终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群众文化美术创作和辅导工作 [J]. 美与时代( 中 ),2019(08):115-116.
[2] 刘晓霞 . 浅议美术教育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性——一位文化馆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1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