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让“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赋能作文课堂教学

作者

陶红灵

广东肇庆中学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评一致性”要求,强调以学业质量水平为依据,通过评价引导教学改进。“教学评一体化”不仅是方法创新,更是教育理念的变革,其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目标、活动与评价的系统设计,实现“教 - 学 -评”的深度协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意义重大。“教学评一体化”将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有机结合,使评价融入教学各环节,既关注学生最终表现,也注重教师教学与课堂实施效果,为作文教学改革带来契机,推动学生写作能力全面发展。

一、依据学情,提升素养,指向目标的课堂教学

“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学习目标的落实,只有以评价目标为引领,才能实现教与学的真正一致。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指出,教学目标需兼具“可观测”与“可评价”特征,高中作文教学需结合学段认知规律,分层设计目标体系。

高一学生刚接触议论文,面临从记叙文到议论文的思维转型,教学重点是提供经典支架与模式,帮助学生快速形成说理思路。教学目标设定为:经过一年训练,能针对各类话题写出规范、有思路、逻辑性强的议论文。具体可分解为“分析经典段落要素”“撰写规范主体段”“研读高考满分作文主体段”等课堂目标。作文教学可拆解为范文分析、逐步练习与及时反馈,学生通过快速模仿优秀范文,掌握议论文必备技巧,尽快适应新文体要求。课堂教学活动可拆解为分析经典段落、撰写学习心得、同伴互评等,通过问题链或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组织论点。教考结合,选取《劝学》《师说》《拿来主义》等教材典范,用表格拆解“论点句 + 论据类型+ 分析方法 + 结论句”要素。议论文主体段训练作为培养思维能力的抓手,要求学生先写好300 字以内的主体段,打好基础,促进深刻性、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提升。

高二学生已完成一年写作训练,多数对议论文基本结构有一定了解,能写出规范的议论文。高二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期,作文教学重点应体现发展等级。根据广东省高考评卷标准,发展等级包括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教学目标设为:观点明确,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关联且有启发性;材料丰富、论据充分,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语言有文采,语词贴切、句式灵活,善用修辞。针对学生写作风格未形成、模板化明显、思辨与个性化表达不足的问题,教学目标可着重于审题立意准确、素材丰富、结构完整及一定思辨力。教师需深入研究课标与学情,制定精准目标。以深圳一模“饥饿感”作文为例,教学目标设为“学会辩证分析饥饿感’在物质和精神产品丰富时代的意义”,评价目标为“能否从物质、精神两方面辩证阐述,论据是否恰当”等。若教师未引导学生把握“饥饿感”的双重含义,学生易陷入套作“是什么- 为什么- 怎样做”的模式化写作,缺少思辨。

高三学生已掌握议论文基本框架,但面对高考复杂题型易陷入模板化、思辨浅表化。教学评一体化需以“实战”为导向,紧扣命题趋势,通过靶向训练与动态评价推动写作从“合格”向“优秀”跃升。针对高考“情境化、思辨性”特点,强化审题精准度、论证严密性与素材创新性,训练学生快速构建“问题驱动—辩证分析—多维论证”思路,突破关系型话题(如“传统与创新”)的深度思辨以避免套作。评价目标围绕高考评分标准,聚焦“立意是否切中深层内涵”“论证是否兼顾多角度”“素材是否新颖贴合”“语言是否简洁有张力”等,如评价“科技与人文”类作文,重点看是否辩证阐述二者对立统一关系。高三多以高考真题及模拟题为例,采用“一题多练”:学生先独立写作,再通过师生共评、小组互评发现问题。如“故事的力量”话题,若仅用传统事例,评价时引导补充时代素材,分析“个体与时代”关联以强化现实意义,形成“写作—评价—修改—再评价”闭环。鼓励学生对照量表自评,如用五步法掌握主题段,标注漏洞与亮点。此阶段通过模拟考场情境,让学生明确高分特质,以评促写,对接高考实战要求。

二、依据标准,提升素养,指向目标的教学实施

当前作文评价多以教师评价为主,依据审题立意、结构完整、素材语言等评分,维度有限。教师应研究新课标、各省新评卷标准,结合高考要求与学生实际水平,制定精准、具体、可操作的教学与评价目标。例如,高一教学目标可提升为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分析事例,写出论证有力、有深度的主体段,评价目标为论证方法运用是否恰当、分析是否深入、结论是否呼应观点;高二巩固写作能力时,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会分析经典段落,掌握观点句和阐释句写法,写出思辨性强的主体段,评价目标为能否准确提炼观点、阐释句是否清晰阐述观点内涵;

高三加强实战训练,采用大作文与小作文结合、提纲与素材运用交叉训练等方式,评价目标涵盖论证方法、事例选择与分析、观点阐述等,评价量表从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等级评分。

以 2024 年高考新课标 I 卷作文“答案与问题”为例,教学目标设为“学会辩证分析答案与问题的关系,运用典型事例论证观点,写好主体段”,评价目标为“能否准确阐述二者辩证关系,事例是否紧扣观点,分析是否有条理”等。教师深入研究课标和高考真题,分析学生写作现状,确定教学目标为“学生能够运用因果分析法和假设分析法,结合典型事例,写好议论文主体段,使论证逻辑严密、有深度”,同时制定评价目标和量表。学生写作时,教师巡视指导并个别辅导;写作完成后,学生先自评,再同伴互评,根据量表打分并提修改建议;最后教师展示部分作品,结合自评与互评结果总结点评,强调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方向。

教学评一体化中,评价贯穿写作教学全程。教师实时观察、指导学生写作,及时反馈问题助其调整思路与方法;学生参与评价,反思写作过程以改进不足、提高质量。如学生写“饥饿感”作文时,教师发现其对物质层面分析片面,及时引导以拓展思维、完善作文。多元化评价与学生积极参与是其特点,除教师评价外,学生自评、互评能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交流互动可激发写作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饥饿感”作文评价中,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学习他人优点、发现自身亮点,更积极投入写作。

作文教学中,需将教学与评价有机融合。教师通过提问、小组讨论、写作片段练习等了解学生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如讲解“饥饿感”作文时,让学生写“精神饥饿感重要性”片段并展示点评,引导分析优缺点,依据评价调整教学策略并给予针对性指导。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客观评价学生作文,除教师评语与评分外,鼓励学生自评、互评:自评培养反思能力,互评促进交流学习。评价“饥饿感”作文时,学生先自评,再小组互评提建议,最后教师综合评价反馈,使评价更全面客观。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助其改进写作:教师评价时不仅指出问题,还提供改进建议与方法,鼓励学生根据反馈二次写作以提升水平。如批改“饥饿感”作文时,针对结构问题,教师说明调整方法,学生据此修改完善。

总的来说,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融入高考议论文教学,让教学有方向、评价成阶梯,推动学生从被动完成转向主动探索,在多元反馈中明晰优劣、燃起热情,不仅提升应试能力,更滋养思辨与反思等核心素养。正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深耕,以更具温度与智慧的评导,必能让学生在笔墨间拓展思想疆域。在今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应进一步推广和深化该理念,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为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全面提升,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因材施教,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