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市场监督管理现状与建议分析

作者

哈力木拉提·哈力克

墨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质量安全监督服务中心 新疆和田 848100

引 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县域建筑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监管资源与行业发展不匹配的矛盾日益凸显。作为工程质量安全的一线守护者,基层监督机构亟需探索适应县域特点的监管路径。本文结合近年监督实践,立足边疆地区实际,对监管难点与创新路径展开探讨。

一、建筑市场监管现状分析

当前建筑市场监管面临的核心矛盾体现在市场主体行为、资源配置和信息化应用三个维度。在市场主体行为规范方面,施工领域资质挂靠和违法分包现象已成为行业顽疾,部分企业通过出借资质收取管理费的方式纵容无资质队伍实际施工,直接导致工程质量控制体系失效,这种违规操作在民生工程中造成的隐患尤为突出;监理单位作为法定监督主体普遍存在履职缺位问题,具体表现为监理人员不到岗履职、验收程序流于形式以及监理日志与施工实际情况严重不符等现象,这种监督链条的断裂使得工程质量安全失去重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在实际执行中面临重重阻力,专用账户资金被挪用、工资保证金制度执行不严等问题频繁引发群体性事件,反映出市场主体法治意识的整体薄弱。

监管资源配置失衡问题随着建设规模扩张日益凸显,基层监督机构人员编制增长严重滞后于工程建设速度,造成单个监督员管理半径远超合理负荷,这种超负荷工作状态必然导致监督深度和频次难以保证;专业检测能力不足制约着监管效能提升,特别是针对装配式建筑节点、钢结构焊接等特殊工艺的质量控制,由于缺乏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往往需要跨区域送检,不仅延长监管周期,更可能错过最佳整改时机;季节性施工高峰期间监管力量捉襟见肘的现象尤为明显,大量项目同期开工导致监督人员不得不采取“蜻蜓点水”式的巡查方式,这种应对模式难以形成有效监管压力。

信息化监管手段的应用广度与深度均存在明显短板,各类业务系统间数据壁垒导致审批信息、监督记录和检测结果无法形成监管合力,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制约着监管效率提升;视频监控等远程监管技术尚未实现重点项目全覆盖,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及时掌握施工现场真实状况;建筑信息模型等先进技术在监管领域的应用仍处于空白状态,这种技术代差导致监管手段无法匹配现代工程施工管理需求,特别是在处理复杂节点工艺时仍然依赖传统的人工核验方式。

二、完善监督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分级分类监管体系

建议建立动态风险管控机制,应当依据企业历史履约记录、质量安全事故率和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关键指标构建三级风险企业库,对信用优良的 A 类企业实施简化程序监管,通过缩减日常检查频次和优先办理审批事项形成正向激励 [1]。针对风险突出的 C 类企业则需采取强制性管控措施,重点实施招投标环节资格审查前置与施工过程“双随机 + 必查”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尤其对涉及公共安全的政府投资项目探索推行驻场监督员制度,通过全过程旁站监督确保主体结构施工等关键环节的质量可控,这种差异化监管策略能够有效缓解监管资源不足与任务繁重之间的矛盾。

(二)数字化转型突破监管瓶颈

建议打造全域联动的数据治理中枢,建议整合分散在施工许可、质量验收、安全监督等环节的 12 类业务数据,构建县域工程监管大数据平台,实现从企业资质核查到竣工验收备案的全生命周期信息追溯;针对高危作业环节部署智能化监控终端具有现实紧迫性,应当在县域所有建筑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或涉及深基坑施工的项目中强制安装智慧工地监管模块,通过位移传感器实时监测起重机械运行状态,借助地下水位感应装置预警深基坑变形风险,同时开放监管部门远程调取视频监控的权限,使传统依赖现场巡查的被动监管模式逐步转向全时段覆盖的主动预警模式,这种技术赋能能够显著弥补基层人力资源短缺的结构性缺陷。

(三)强化信用监管核心作用

建议构建闭合的制度实施链条,首要任务是制定覆盖建设全主体的信用管理实施细则,将材料检测合格率、监理指令整改率等 20 项可量化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形成动态评分 [2]。重点打通信用评价结果的应用梗阻,建立季度更新的行业“红黑榜”发布机制并向社会公示,对连续三个季度列入红榜的企业在投标资格审查中给予技术标加分奖励,对黑榜企业则实施提高工程担保比例至150% 的经济惩戒,同步将信用评级推送至银行征信系统和税务管理系统,使其在信贷融资和税费优惠方面形成差异化待遇,这种跨领域联合惩戒机制能够实质提升市场主体的违约成本。

(四)培育专业化监管队伍

建议着眼于构建可持续的能力提升体系,针对当前监督人员专业知识更新滞后的问题,建立由自治区级专家领衔的技术帮扶机制,定期组织装配式建筑节点验收、钢结构无损检测等专项实训[3]。同时设立财政保障的专项培训基金确保人均年度受训时长不低于60 学时;着力优化队伍专业结构配置,在招录环节增加 BIM 技术应用和智能检测设备操作等能力测试权重,对持有注册结构工程师等执业资格人员给予岗位津贴激励;创新建立跨县域监督人才调配机制,在施工高峰期协调周边地区具有特种设备监管经验的支援力量参与重点项目巡查,这种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解决专业人才断层对监管效能的制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升县域建筑市场监管效能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系统思维,通过信用约束、技术赋能、人才支撑“三管齐下”,构建适应边疆地区特点的现代化监管体系。建议优先从信用评价应用和监管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突破,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筑牢防线。

参考文献:

[1] 付志达 .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策略分析 [J]. 居业 ,2025, (05): 214-216.

[2]刘平.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J]. 住宅与房地产,2024, (32): 105-107.

[3] 周立丹. 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化现状与优化策略分析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 2024, (08): 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