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策略研究

作者

曾启蓉

成都市青白江区实验小学 610300

前言:

在现在信息快速发展的这个时代,教育的形式跟内容正经历着深深的改变。特别是在小学科学教学这方面,信息技术的引进给教学的方式、学习的环境以及学生学习的感受带来了从来没有过的机会。科学作为一门探究自然、弄懂世界的学科,它的知识跟方法不光要学生学会,更要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加深理解。而信息技术的运用,恰好给科学教育提供了很多的工具跟资源,让学生能在更生动、更互动的环境里学习。这个研究就是想要探讨小学科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怎么能有效融合的办法,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效果,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沉浸式情境创设:用数字工具激活探究欲望

小学科学教学关键之处是培育学生的好奇心,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空约束搭建沉浸式学习场景。在“地球公转”教学里头,传统模型演示不大容易让学生弄懂四季形成原因,借助 VR 设备使学生“身处”太阳系,通过拖动地球模拟公转轨迹,观察不同位置阳光直射角度改变,抽象知识就变成可感知的动态流程。北京一所小学的实践表明,采用 VR 教学以后,学生对于“为啥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理解正确比率从 58% 提升到 92%。多媒体互动课件可以把微观世界变成可视化的内容。讲解“细胞结构”的时候,利用触控屏展示3D 细胞模型,学生点击细胞核能够观察它的功能动画,滑动界面可以切换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对比视图。生活场景数字化还原更能够激发探究欲望。在“天气变化”单元,让学生用平板电脑拍摄云层、记录气温,通过校园气象 APP 自动生成周数据图表,对比分析晴雨转换规律。上海一所小学把社区天气监测站数据接入课堂系统,学生发现“学校温度比社区低 0.5℃”之后,主动探究绿化覆盖程度对局部气候的影响,这种从数字感知到实地验证的过程,正是科学思维开始出现。

二、实验教学革新:技术工具突破操作限制

信息技术能够补上传统实验在时空方面的限制以及安全方面的问题。在“火山喷发”模拟实验当中,利用编程软件 Scratch 去设计虚拟的火山模型,学生对岩浆温度、地壳压力等参数进行调节,观察喷发强度的变化情况,这样既躲开了化学试剂的危险性,又能够对不同变量组合重复进行操作。杭州一所小学的对比课例表明,虚拟实验结束后,学生提出来的探究问题数量是传统实验时候的 2.3 倍,像“要是岩浆含气量增多会出现什么情况”这类深度思考明显变多。数据收集技术让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在种植凤仙花的时候,学生使用湿度传感器记录土壤里的水分,使用光照检测仪测量每天的光照时长,这些数据通过蓝牙同步到电子表格,自动生成生长曲线。当学生发现“光照 12 小时那组比 8 小时那组开花早 3 天”,就直观地明白了光合作用产生的影响。远程实验系统拓宽了探究的边界。通过连接天文台的远程控制望远镜,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观测月球的环形山。借助水质监测传感器,实时查看长江流域的水温数据。成都一所小学和中科院合作开发“云端实验室”,学生在网上操控机器人完成“种子萌发条件”实验,这种跨越空间的探究体验,让科学学习冲破了教室的围墙。

三、评价体系升级:过程性数据驱动个性化成长

信息技术能够做到对科学学习整个流程追踪。借助学习管理平台把学生实验设计、观察日记、小组讨论这类过程性资料记录下来,形成个人成长电子档案。在“动植物生长”单元,系统自动对学生上传的观察照片做分析,提示“有没有把叶片变化记录遗漏”。依据提问频率统计,找出对昆虫分类格外感兴趣的学生,推送拓展阅读资料。南京一所小学用了这个系统后,教师识别学生兴趣点的准确比率提高了76%。

数字化工具让评价更有互动性。在“电路连接”单元测试的时候,使用互动答题器开展即时检测,系统当场给出错误率分析,针对“短路原理”错误率高这种情形,自动推送动画解析。小组一起合作搭建桥梁模型时,拿摄像机把协作过程记录下来,通过 AI 分析发言次数、分工是不是合理,生成团队合作评估报告。这种即时反馈助力学生快速找准问题,也让教师指导更具针对性。

家校一起合作做评价,把教育效果放大。把学生科学探究成果(像自制风向标视频、天文观测记录)上传到共享平台,家长可以查看教师评语并且补充家庭观察状况。深圳一所小学开展“家庭科学挑战”活动,通过 APP 统计亲子共同完成实验的次数,数据表明参与家庭的学生科学素养测试成绩平均高出 15分。这种靠技术支持的多元评价体系,让科学学习从课堂扩展到生活,真正达成“做着学、学着用”。

总结:

综上所述,科学教学跟信息技术深度交融,不只是给传统教学方式带来挑战,更是推动教育变革跟发展的关键方向。期望借由本研究的探寻,能给小学科学教育创新实践提供有用参考,助力学生在科学学习里达成更全面的成长跟发展。往后,我们该接着探寻更具创新性的交融办法,鼓励老师们持续学习并运用新科技,完善教学规划,进而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1] 赵秋燕 . 基于微课的“实验探究型”教学模式实施及效果评价——以探究“电磁铁”为例[J]. 教育与装备研究,2018,34(11):53-56.

[2] 陈冰艳,郑柳萍. 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学科学实验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以“福州市麥顶小学”为例 [J]. 学周刊,2018(32):153-154.

[3] 陈青 . 基于 STEAM 理念的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教学——以“自制小杆秤”一课为例 [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18,35(10):55-57.

[4] 刘明娣,蔡坚勇,黄莉,齐会玲 .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9):115-118.

[5] 夏业云,张宏 . 小学科学一年级实验活动案例研究——以《认识感官》一课为例 [J]. 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8(Z1):89-92.

[6] 潘华 . 跳出课堂放飞手脑浅探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學科学实验教学[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