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乡土史:让历史课堂生长出“江阴味道”

作者

杨新宇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一、唤醒:用乡土密码点燃历史兴趣

“历史不是躺在教科书里的铅字,而是刻在中山公园砖缝里的文脉。”在初一导言课上,我展示江阴中山公园仪门照片,这座清代江苏学政衙署的遗存,曾是八府三州秀才的考场。当学生发现“科举制”不是课本里的概念,而是家门口的老建筑时,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1. 名人故事:让历史可感

以 " 江阴三杰" 为例:徐霞客的探险精神、刘半农的 " 她" 字发明、曹颖甫的医者仁心,这些编入《江阴历史文化精华录》的人物,被我制成 " 名人地图 "。学生实地探访刘氏三杰故居时,发现刘天华的二胡曲谱手稿上,还留着战乱时的水渍。" 原来课本里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家乡前辈用生命写就的。"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

2. 生活场景:让历史可触

在《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堂,我举起江阴博物馆藏的明代漕运铜钱:“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江阴漕运码头曾千帆竞发。这枚‘永乐通宝 ’,就是当年船工遗落的。”当学生亲手触摸这枚带铜锈的钱币,历史不再是时间轴上的符号,而是可以触摸的温度。课后调查显示,92% 的学生认为“乡土史让历史变近了”,85% 主动开始收集家乡老照片、老物件。

二、深耕:用乡土叙事培育历史思维

1. 时空坐标:在地方史中看见中国史

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时,我带学生走进江阴渡江战役纪念馆。在“木船抵军舰”的场景复原前,学生发现:课本里的“百万雄师”,具体到江阴是238 名船工、89 艘木船。更震撼的是,97 岁船工后代讲述爷爷当年在桅杆上挂棉袄挡子弹的细节,让“人民支援”从概念变成了可感的故事。

2. 辩证思考:在乡土记忆中照见现实

学习《辛亥革命》时,我抛出孙中山“叫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的号召,引导学生对比:1912 年孙中山提议的“模范马路”,与今天江阴的“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有何关联?学生通过采访老交通局干部、查阅地方志,发现百年前的“文明”种子,在改革开放中长成了华西村、阳光集团的参天大树。这种“历史-- 现实”的对话,让唯物史观自然生长。

3. 实证探究:在田野调查中锤炼素养

《两汉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学生分组探究“江阴纸马”的前世今生。他们走访非遗传承人,发现这种祭祀纸品的制作工艺,竟保留着东汉蔡伦造纸术的核心技艺。当学生在课堂展示自制的“江阴纸马”,并论证其历史价值时,史料实证不再是考试术语,而是鲜活的探究过程。

总之,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适时巧妙地利用乡土史资源进行历史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有“趣”“味”,为历史课堂教学增添“不一样”的色彩。

三、浸润:用乡土基因涵养家国情怀

1. 精神解码:从“民性刚”到“中国心”

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我带学生登顶君山,俯瞰长江。600年前阎应元抗清的 81 天血战,1937 年江阴海战的沉船封江,这些刻在《江阴县志》里的抗争,在江风呼啸中变得立体。“江阴人骨子里的硬气,就是中国人的气节。”一位学生在观后感中写道。

2. 文化寻根:从“家乡味”到“中国味”

在《明清经济的发展》课堂,学生对比江阴土布与松江棉布的纹样,发现看似普通的“百脚纹”,竟源自元代黄道婆的纺织技术。当他们穿着自己设计的“新土布”校服走在校园,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的陈列,而是身上的温度。

3. 责任传承:从“知乡”到“兴乡”

毕业季的“江阴精神”研讨课上,学生梳理出“徐霞客的探索、刘氏三杰的创新、华西村的奋斗”三条脉络。一位打算报考建筑专业的学生说:“以后要设计会呼吸的房子,就像老祖宗建兴国塔时考虑的排水系统一样智慧。”

在这样的历史课堂上,连续三年,我校学生在“江苏省青少年历史小论文”竞赛中,以江阴乡土史为题材的作品占比超 60% ,更有学生发起“保护老南门历史街区”的公益行动。

四、反思:乡土史教学的“三重边界”

1. 真实为基:拒绝“戏说”乡土

在选用“季札挂剑”传说时,特别标注《史记》与民间演义的差异,引导学生辨析史料真伪。曾有学生质疑“阎应元抗清 81 天”的真实性,我们便查阅《江阴城守纪》原始文献,在对比中培养实证意识。

2. 融合为要:避免“喧宾夺主”

讲《抗日战争》时,江阴海战的细节控制在 8 分钟,重点落在“局部抗战如何汇入全民族抗战”的逻辑建构上。乡土史不是猎奇的佐料,而是理解国家史的显微镜。

3. 生长为本:超越“记忆复制”

在“张謇与大生纱厂”的拓展课上,学生不仅复述史实,更对比张謇的“实业救国”与当代江阴企业家的“制造强国”,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生成“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深度思考。

当学生在兴国塔下读《徐霞客游记》,在刘氏故居拉响二胡《光明行》,在渡江战役纪念馆触摸烈士名册时,历史不再是需要背诵的考点,而是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江阴的实践证明:乡土史是最好的历史启蒙,它让学生在“认识家乡”的过程中,悄然完成“认识中国”的精神蜕变。这种带着泥土香的历史教育,或许正是落实核心素养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