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用抗生素合理使用与减量替代策略
孙彦
凌源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 辽宁省凌源市 122500
引言
兽用抗生素在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其广泛使用,不合理用药现象逐渐凸显,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细菌耐药性、药物残留等,对动物健康、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构成威胁。因此,探讨兽用抗生素合理使用与减量替代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兽用抗生素使用现状及危害
1.1 使用现状
目前,兽用抗生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在我国,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兽用抗生素的使用量也呈上升趋势。部分养殖者为追求经济效益,在动物饲料中大量添加抗生素,甚至将其作为促生长剂长期使用。同时,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用药现象,如用药剂量不准确、疗程不合理等[1]。
1.2 危害
1.2.1 细菌耐药性
长期大量使用兽用抗生素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耐药菌不仅会在动物体内传播,还可能通过食物链、环境等途径传播给人类,导致人类感染耐药菌后治疗难度增加,甚至无药可用。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动物和人类中均有检出,其耐药性问题已引起全球关注。
1.2.2 药物残留
兽用抗生素在动物体内的残留会通过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进入人体。长期摄入含有抗生素残留的食品,可能会影响人体正常菌群的平衡,降低人体免疫力,还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等健康问题。
1.2.3 环境污染
动物粪便中含有未被吸收的抗生素,这些抗生素会随着粪便进入土壤和水体,对环境造成污染。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残留可能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破坏生态平衡 [2]。
2 兽用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与方法
2.1 合理选药
根据动物疾病的类型、病原菌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优先选用窄谱抗生素。同时,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例如,对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对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选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2 规范用药剂量和疗程
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和疗程使用抗生素。用药剂量过小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还容易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用药剂量过大则会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残留风险。疗程不足可能导致疾病复发,疗程过长则会增加细菌耐药的机会。一般来说,抗生素的疗程应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动物的恢复情况确定,通常为 3 - 7 天。
2.3 联合用药
在必要时可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但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增强疗效、扩大抗菌谱、减少单一药物的剂量和副作用。例如,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使用可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但联合用药不当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2.4 加强用药监测
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动物的症状变化、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定期对动物进行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测,评估治疗效果。如果发现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 兽用抗生素减量替代策略
3.1 益生菌
3.1.1 作用机制
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它们可以通过调节动物肠道菌群平衡,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增强动物的免疫力。益生菌还可以产生一些有益的代谢产物,如有机酸、细菌素等,这些物质具有抗菌作用,能够减少肠道内病原菌的数量。
3.1.2 应用效果
大量研究表明,在动物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可以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改善饲料利用率、降低腹泻率等。例如,在仔猪饲料中添加乳酸菌可以显著降低仔猪腹泻的发生率,提高仔猪的日增重。同时,益生菌的使用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降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风险。
3.1.3 使用方法
益生菌可以以饲料添加剂的形式添加到动物饲料中,也可以制成饮水剂供动物饮用。在使用益生菌时,要注意保存条件和使用剂量,避免益生菌失活。一般来说,益生菌的添加量应根据动物的种类、年龄、生长阶段等因素确定。
3.2 植物提取物
3.2.1 作用机制
植物提取物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多糖等。这些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它们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抑制细菌的代谢过程等方式发挥抗菌作用。同时,植物提取物还可以调节动物
的免疫功能,增强动物的抵抗力。
3.2.2 应用效果
许多植物提取物在动物养殖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例如,大蒜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在鸡饲料中添加大蒜提取物可以提高鸡的免疫力,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3.3 噬菌体
3.3.1 作用机制
噬菌体是一类专门感染细菌的病毒,它们可以特异性地识别并感染相应的细菌,在细菌体内大量繁殖,最终导致细菌裂解死亡。噬菌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只对特定的细菌起作用,不会影响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
3.3.2 应用效果
噬菌体在治疗动物细菌感染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表明,噬菌体可以有效治疗家禽的大肠杆菌感染、猪的沙门氏菌感染等。与抗生素相比,噬菌体具有不易产生耐药性、安全性高等优点。
3.4 疫苗
3.4.1 作用机制
疫苗是通过刺激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来预防疾病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动物体内会产生抗体和免疫细胞,当再次接触相应的病原菌时,机体能够迅速启动免疫反应,清除病原菌,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3.4.2 应用效果
疫苗在预防动物传染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可以有效降低动物疾病的发生率,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例如,猪瘟疫苗、禽流感疫苗等的广泛使用,大大降低了猪瘟和禽流感的流行程度。
3.5 改善养殖环境和管理措施
3.5.1 优化养殖环境
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为动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良好的养殖环境可以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降低动物感染疾病的风险。
3.5.2 加强饲养管理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证动物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增强动物的体质和免疫力。合理安排动物的作息时间,避免动物过度应激。同时,要做好动物的日常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患病动物 [3]。
结束语
兽用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与减量替代是保障动物健康、维护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举措。目前,兽用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带来的危害已引起广泛关注,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遵循合理使用兽用抗生素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积极推广减量替代策略,如使用益生菌、植物提取物、噬菌体、疫苗等,同时改善养殖环境和加强饲养管理,可以在减少兽用抗生素使用的同时,保障动物的健康生长,降低细菌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的风险。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完善兽用抗生素合理使用与减量替代的策略和方法,以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 杨琪 , 王娅芳 , 李磊 , 等 .2019—2023 年贵州省市售动物源性食品中喹诺酮类兽药残留暴露评估 [J]. 现代预防医学 ,2025,52(11):1974-1979.
[2]高亚君 . 土壤 - 小麦体系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分布及其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机制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5.
[3]郝同飞 . 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研究 [J]. 吉林畜牧兽医 ,2023,44(03):111-112.